←回上一頁
青光眼不是老年病!不到30歲也可能中鏢 醫師:高度近視族群要特別警惕
2025-05-16 22:07 作者 / 李蘭妮
談到青光眼,許多人第一個聯想到的往往是「老年人專屬的眼疾」,但這樣的觀念早已過時。新光醫院教授級醫師劉瑞玲指出,根據臨床觀察,近年來罹患青光眼的年齡層不斷下修,甚至不乏不到30歲的年輕患者,令人憂心。
這些年輕患者有一個明顯共通點──高度近視。所謂「高度近視」,指的是近視度數超過500度以上,而這樣的族群在台灣並不少見。劉教授說明,青光眼可分為「原發型」與「續發型」,其中「原發型」又分為「開放型」與「閉鎖型」。而在「開放型青光眼」中,高度近視被視為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
「近視度數越深,發展為青光眼的風險越高。」劉教授指出,高度近視會使眼球結構異常拉長,導致視神經變得脆弱,對眼壓變化更加敏感,進一步加劇視神經損傷的風險。 此外,劉教授特別提醒,曾接受近視雷射手術的人也需更加警覺。由於角膜在手術後會變薄、形狀改變,導致日常門診使用的眼壓計無法準確評估真實眼內壓力,容易產生「眼壓正常」的錯誤印象。「這其實是一種『假象安全感』,很可能延誤治療時機。」她強調,曾做過雷射近視矯正的高度近視患者,仍應定期追蹤眼底與視神經狀況。
除了高度近視,青光眼的風險還與多項因素有關,包括家族遺傳、年齡增長、眼部外傷與長期使用類固醇等。劉教授指出,若家中直系親屬有青光眼病史,或曾長期自行點用眼藥水者,應主動向眼科醫師諮詢,接受詳細檢查,包括眼底攝影與視野分析。
「很多人以為青光眼是眼壓高才會得,但實際上還有一種叫做『正常眼壓性青光眼』,患者眼壓在標準範圍內,卻仍發生視神經萎縮,這類型在亞洲族群尤其常見。」劉教授說。
她呼籲,年輕人別再輕忽視力健康,特別是高度近視族群,不應等到視力模糊才就醫。即便目前看似無症狀,仍應養成定期眼科檢查的習慣,及早發現病灶,才能及時治療、守住視力。
想了解更多關於「青光眼為何被稱為視力小偷」的真相嗎?眼科教授劉瑞玲醫師在《健康大錢線》節目中與主持人錢怡君,深入解析青光眼的成因、風險族群與預防關鍵。觀看連結:https://youtu.be/IFsKstlO_B8?si=x7g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