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向陽(林淇瀁)日前在台灣文學基地悅讀館舉行「景色:向陽詩歌百選」新書發表會,分享他作為詩人與媒體人的雙重身分經歷。向陽坦言,在1980年代政治高壓時期,曾因在《自立晚報》副刊刊登評論文章而遭警備總部及調查局施壓,不僅被記大過,還被調查單位「約喝咖啡」長達一年之久。
回顧這段歷史,向陽表示當時內心十分煎熬,「作為詩人又是編輯,不能違反新聞倫理及社會現實的邏輯,內心經常在感性與理性之間掙扎。」儘管如此,他形容這段經歷如同寫詩的過程——「煎熬但快樂」。
在與詩人、學者李蘋芬的對談中,向陽分享了多首代表作的創作背景。其中「霧落」是他大學時期懷念已逝父親所寫,靈感來自南投家鄉的茶園與霧景;而「一首被撕裂的詩」則是他將不滿意的詩稿撕成數份後,意外發現重新排列組合後產生新意,進而諷刺當時政府對228事件的態度。
談到創作方法,向陽分享他的自我訓練心法是「先在籠子裡面」,意即先在特定形式中創作,「如果能自在,我就可以推開鳥籠,飛向天空」。寫詩50年,他唯一的愧疚是未能完成年輕時承諾的「台灣史詩」,「我的台灣史詩還是寫不出來」,他期待未來能把握機會,從事件著手完成這個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