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來義鄉傳統狩獵文化協會今年與來義鄉立幼兒園合作,將排灣族傳統狩獵文化融入幼兒教育課程,讓孩子們透過親身參與,認識這項排灣族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這項文化扎根計畫內容豐富多元,包括繪本製作、邀請獵人到校分享生命故事與展示狩獵工具等。5月9日,協會文化講師江人頡(Paupu)更在幼兒園現場示範搭建獵寮,讓學童觀察整個過程。江人頡從零開始用竹竿搭建獵寮基本結構,並向孩子們解說獵寮的用途與歷史變遷,例如獵寮內的燻肉架(族語稱「cemapa」)可延長肉類保存時間,以及屋頂材料從傳統茅草演變為現代帆布或塑膠袋等。
江人頡表示,排灣族生活與狩獵密不可分,無論是祭儀或除喪等傳統禮俗,都需要用到獵物。他很高興能回到部落,將這份值得驕傲的文化傳承給下一代,也很欣慰看到孩子們展現高度興趣。
來義鄉立幼兒園老師胡梅芳(Djupelang)分享,雖然園方一直有進行族語與在地文化課程,但這是她教學十多年來首次涉足獵人文化教學。由於傳統上女性不參與打獵,她與同事為了備課,特地查閱文獻、向家族與部落中男性請益。課程中,孩子們透過學習單向父母與祖父母(vuvu)詢問打獵經驗,不僅增進家人情感,也理解到獵人其實是保護森林的人。
另一名老師潘羽函(Ljavaus)觀察到,上了狩獵文化課程後,孩子們的遊戲方式也有了變化。他們開始用積木製作長矛、弓箭,模擬獵人打獵情境,有的孩子用積木模擬升火,假裝獵到水鹿、山羌並烹煮分享。看到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呈現族人分享文化,讓她感到非常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