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一女中國文教師區桂芝透過LINE群組轉發「中國統戰徵文」,遭民眾檢舉,也引發高度爭議!有人向《菱傳媒》爆料,近來中國利用「學術交流」名義,私下向部分現役兩岸記者「邀稿」,希望記者能寫「深度政黨內幕」,尤其是「民進黨」內部派系組織運作更受歡迎,爆料者痛批,「中國此舉根本是把台灣記者當成『抓耙仔』吸收!」
爆料者向《菱傳媒》透露,常見向記者的「徵文」情況有三種,第一種情況是,早期在社群平台還沒出現,跑兩岸新聞的記者,會在電子郵件信箱收到中國涉台研究機構的信件,詢問記者是否願意寫兩岸、國防、外交等「總統權力」相關議題「外稿」,賺點外快,不過,大機構的正派記者往往以「不熟悉」或「沒興趣」,甚至「這種事太敏感」為由,拒絕這類的「徵文」。
第二種情況是近年臉書社群平台興起後,有人打著「新加坡智庫」等名義來邀稿,邀稿人雖然自稱來自新加坡,卻用「早上好」等充滿中國風格的用語接觸台灣記者,詢問是否願意寫有關「台灣政治」外稿,若進一步詢問,該智庫還有找那些台灣人寫稿,該人士語焉不詳,僅表示「不便透露」,甚至說,「如果你願意寫的話,我們可以先付訂金給你!」。
爆料者指出,向熟悉新加坡學術圈的人查證,發現該新加坡智庫在新加坡根本沒聽過,「該智庫背後是否有中資介入,令人存疑」。
第三種情況,有人同樣利用社群平台向記者邀稿,並給予所屬單位的官網連結,點進去一看,竟然是福建省的地方報紙,邀稿人起初一派輕鬆的說,「台閩一家親,你想寫什麼主題都尊重你,主要是政治就好」,但是一旦拒絕寫稿要求後,此人竟然以最快速度,刪除跟記者相關的對話,並徹底封鎖記者,「這不是做賊心虛,什麼叫做賊心虛!」
《菱傳媒》記者疑問,真的幫忙寫外稿會發生什麼問題?爆料者指出,重點在於撰稿人的「個資」就會外洩給中國,「當你的個資被共產黨全盤掌握,你個人隱私就完全沒保障,曹興誠親密照就是最好例子!」
事實上,中國利用「學術交流」名義「邀稿」,意圖吸收台灣記者提供「深度政黨情報」早有前例。一位不願具名的人士透露,自己當年在赴中駐點採訪的時候,就有中國涉台研究機構以當地大學的名義,向他詢問能否寫一些「民進黨有關的訊息」,還跟他說,「稿費不錯」。
回顧過去,2014年爆發了中央社記者郭玫蘭事件,當時調查局收到檢舉,稱郭玫蘭涉及想吸收台北市調查處的調查官,藉此刺探公務機密,引發外界軒然大波,雖然最後郭玫蘭以不起訴處分,還她清白,不過也因為此事件的風波,郭玫蘭的新聞生命徹底結束。
對此,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說,並不訝異,中共對台訊息都想掌握,也不光是新聞圈,各個層面都有,「會注意這樣的情況。」
更多新聞:
獨家/離譜!國會圖書館竟陳列詐欺嫌犯著作 遭疑形同為其背書
獨家/抓共諜變共諜!五星旗飄揚士林憲兵隊 海軍威海營區也淪陷
北一女中國文教師區桂芝透過LINE群組轉發「中國統戰徵文」,遭民眾檢舉,也引發高度爭議!有人向《菱傳媒》爆料,近來中國利用「學術交流」名義,私下向部分現役兩岸記者「邀稿」,希望記者能寫「深度政黨內幕」,尤其是「民進黨」內部派系組織運作更受歡迎,爆料者痛批,「中國此舉根本是把台灣記者當成『抓耙仔』吸收!」
爆料者向《菱傳媒》透露,常見向記者的「徵文」情況有三種,第一種情況是,早期在社群平台還沒出現,跑兩岸新聞的記者,會在電子郵件信箱收到中國涉台研究機構的信件,詢問記者是否願意寫兩岸、國防、外交等「總統權力」相關議題「外稿」,賺點外快,不過,大機構的正派記者往往以「不熟悉」或「沒興趣」,甚至「這種事太敏感」為由,拒絕這類的「徵文」。
第二種情況是近年臉書社群平台興起後,有人打著「新加坡智庫」等名義來邀稿,邀稿人雖然自稱來自新加坡,卻用「早上好」等充滿中國風格的用語接觸台灣記者,詢問是否願意寫有關「台灣政治」外稿,若進一步詢問,該智庫還有找那些台灣人寫稿,該人士語焉不詳,僅表示「不便透露」,甚至說,「如果你願意寫的話,我們可以先付訂金給你!」。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北一女中國文教師區桂芝透過LINE群組轉發「中國統戰徵文」事件及其相關的「學術交流」邀稿現象涉及台灣國家安全與中國統戰策略的議題。以下是與這則新聞相關的延伸知識:
1. 中國「統戰工作」概念:統戰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工作方針之一,全稱為「統一戰線工作」。其目的是團結各方力量,為中共的政治目標服務。針對台灣的統戰工作常透過經濟利益、文化交流、學術合作等軟性方式進行,意圖逐漸影響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的認知。
2. 國家安全法規範:台灣《國家安全法》對於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有明確規範。2019年修正通過的《反滲透法》則是專門針對境外敵對勢力滲透台灣的行為進行規範,包括政治獻金、競選活動、遊說、破壞社會秩序及選舉等。
3. 「銳實力」操作:學者將中國這類非傳統的影響力操作稱為「銳實力」(Sharp Power),區別於傳統的「軟實力」(Soft Power)。銳實力運用資訊操控、經濟利誘等方式,特點是隱蔽性強且成效顯著,常見於媒體、學術、文化等領域。
4. 「大外宣」策略:中國近年積極推動「大外宣」戰略,試圖透過各種渠道向國際社會傳播有利於中國的訊息及價值觀。這包括對外媒體合作、資助海外華文媒體、利用社群媒體平台等多種方式。
5. 新聞工作者的倫理準則: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等專業組織都有訂定新聞工作者倫理準則,強調新聞工作者應維持專業自主與獨立性,避免受到外部勢力的不當影響。國際記者聯盟(IFJ)也有類似的專業倫理規範。
6. 台灣兩岸交流規範:根據《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台灣對兩岸交流有相關規範,特別是涉及政治性或統戰性的活動有嚴格管制。學術交流雖然被鼓勵,但必須在法律框架內進行。
7. 國際情報工作手法:各國情報機構普遍採用「人員吸收」方式獲取情報。這通常經過標記目標、接觸評估、培養關係、正式吸收等階段,而提供稿費是常見的初步接觸方式之一。
8. 媒體素養教育:面對可能的資訊操作,提升公民媒體素養是重要的防禦機制。台灣近年加強了學校及社會大眾的媒體素養教育,教導民眾如何辨識可疑資訊來源。
爆料者指出,向熟悉新加坡學術圈的人查證,發現該新加坡智庫在新加坡根本沒聽過,「該智庫背後是否有中資介入,令人存疑」。
第三種情況,有人同樣利用社群平台向記者邀稿,並給予所屬單位的官網連結,點進去一看,竟然是福建省的地方報紙,邀稿人起初一派輕鬆的說,「台閩一家親,你想寫什麼主題都尊重你,主要是政治就好」,但是一旦拒絕寫稿要求後,此人竟然以最快速度,刪除跟記者相關的對話,並徹底封鎖記者,「這不是做賊心虛,什麼叫做賊心虛!」
《菱傳媒》記者疑問,真的幫忙寫外稿會發生什麼問題?爆料者指出,重點在於撰稿人的「個資」就會外洩給中國,「當你的個資被共產黨全盤掌握,你個人隱私就完全沒保障,曹興誠親密照就是最好例子!」
事實上,中國利用「學術交流」名義「邀稿」,意圖吸收台灣記者提供「深度政黨情報」早有前例。一位不願具名的人士透露,自己當年在赴中駐點採訪的時候,就有中國涉台研究機構以當地大學的名義,向他詢問能否寫一些「民進黨有關的訊息」,還跟他說,「稿費不錯」。
回顧過去,2014年爆發了中央社記者郭玫蘭事件,當時調查局收到檢舉,稱郭玫蘭涉及想吸收台北市調查處的調查官,藉此刺探公務機密,引發外界軒然大波,雖然最後郭玫蘭以不起訴處分,還她清白,不過也因為此事件的風波,郭玫蘭的新聞生命徹底結束。
對此,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說,並不訝異,中共對台訊息都想掌握,也不光是新聞圈,各個層面都有,「會注意這樣的情況。」
更多新聞:
獨家/離譜!國會圖書館竟陳列詐欺嫌犯著作 遭疑形同為其背書
獨家/抓共諜變共諜!五星旗飄揚士林憲兵隊 海軍威海營區也淪陷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現正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