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腸病毒疫情呈現不尋常的發展趨勢,雖然已進入夏季,但病例數僅緩步增加。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指出,目前門急診就診人次仍遠低於歷年同期水準,預計到了6月中下旬,才會真正步入流行高峰期。
羅一鈞解釋,自清明節連假後,疫情雖持續4週略微上升,但仍不及今年年初的流行高峰,與往年5至6月迅速升溫的趨勢相較,顯得異常。此現象可能與去年秋冬腸病毒流行期拉長、且病毒型別未顯著更替有關,因此部分人仍具備免疫力。此外,今年春季氣溫偏低,也是推遲流行期的一項因素。
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第18週(4月27日至5月3日)全國腸病毒相關門急診就診人次為3762人,呈現自低點微幅上揚。近一個月的實驗室檢驗結果顯示,目前流行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主,其次為A6型與伊科病毒11型,另亦檢出其他型別。截至目前,今年已有4名併發重症確診個案,其中3人不幸死亡。重症病例中包含3例伊科病毒11型與1例克沙奇B5型,其中2例為新生兒。
羅一鈞表示,依目前情況,預測腸病毒疫情將在6月中至月底間進入高峰,因暑假將至,疫情可能持續延伸至9月開學。過往各地衛生局與學校會彙整腸病毒停課資料,從今年起改由教育部校安系統統一蒐集。
疾管署特別提醒,腸病毒具高度傳染性,所有年齡層皆有感染風險,尤以家庭成員間、校園與托育機構等密切接觸環境最易傳播。為因應疫情升溫,呼籲各教托機構參照「教托育人員腸病毒防治手冊」加強自我檢查與防疫措施。
家有嬰幼兒的民眾應更加重視個人及環境衛生,外出返家後,抱孩子、餵奶之前務必先洗手,尤其在「吃東西前、跟小寶寶玩前、擤鼻涕後、上廁所後、看病前後」等時機,應依「濕、搓、沖、捧、擦」五步驟正確以肥皂洗手,同時密切觀察幼童健康,如有不適應暫時在家休息,以降低傳播風險。
疾管署也呼籲,5歲以下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風險群,且重症進展速度快。若經診斷為腸病毒感染者,出現嗜睡、意識改變、反應變差、肢體無力、肌肉抽動、持續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異常等前兆症狀,請立即就醫至大型醫院治療。
今年腸病毒疫情呈現不尋常的發展趨勢,雖然已進入夏季,但病例數僅緩步增加。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指出,目前門急診就診人次仍遠低於歷年同期水準,預計到了6月中下旬,才會真正步入流行高峰期。
羅一鈞解釋,自清明節連假後,疫情雖持續4週略微上升,但仍不及今年年初的流行高峰,與往年5至6月迅速升溫的趨勢相較,顯得異常。此現象可能與去年秋冬腸病毒流行期拉長、且病毒型別未顯著更替有關,因此部分人仍具備免疫力。此外,今年春季氣溫偏低,也是推遲流行期的一項因素。
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第18週(4月27日至5月3日)全國腸病毒相關門急診就診人次為3762人,呈現自低點微幅上揚。近一個月的實驗室檢驗結果顯示,目前流行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主,其次為A6型與伊科病毒11型,另亦檢出其他型別。截至目前,今年已有4名併發重症確診個案,其中3人不幸死亡。重症病例中包含3例伊科病毒11型與1例克沙奇B5型,其中2例為新生兒。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腸病毒是一種常見的病毒感染,在全球範圍內具有重要的公共衛生意義。以下是關於腸病毒的延伸知識:
腸病毒的種類與特性:腸病毒包含多種不同型別,常見的有克沙奇病毒A型、B型、伊科病毒和腸病毒71型等。不同型別可能導致不同的臨床表現,從輕微的發熱、手足口症到嚴重的無菌性腦膜炎、心肌炎等。文中提到的克沙奇A16型是常見致病原,通常與手足口病有關;伊科病毒11型則可能引起較嚴重的併發症,尤其對新生兒風險較高。
季節性特徵:腸病毒在溫帶氣候地區通常呈現明顯的季節性,多在夏季和早秋流行。台灣的腸病毒高峰期一般在每年5-9月間。但如文中所述,氣候變化和前期流行狀況可能影響疫情的發展趨勢。專家研究顯示,氣溫和濕度是影響腸病毒活性的重要因素。
傳播途徑:腸病毒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也可經由飛沫或接觸傳染。病毒可在患者糞便中持續排出數週,即使症狀消失後仍具傳染性。在學校、幼兒園等集體場所尤其容易發生群聚感染。
預防措施與公共衛生應對:除了文中提到的個人衛生措施外,公共衛生部門通常會實施監測系統、教育宣導、及時發布疫情信息等策略。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各國疾管機構都有針對腸病毒的專門監測網絡,用於及早發現疫情變化。
重症風險評估:研究顯示,腸病毒重症發生率雖低,但致死率較高。年齡小於3個月的嬰兒、免疫功能不全者以及某些特定型別(如EV71)感染者屬於高風險群。醫學文獻指出,早期識別危險信號並及時介入治療是降低死亡率的關鍵。
群體免疫與疫情動態:流行病學研究表明,人群中的免疫力水平會影響腸病毒的流行趨勢。如文中所述,前一季流行可能導致部分人群產生免疫力,影響下一波疫情的規模和時間。這是預測腸病毒疫情的重要考量因素。
羅一鈞表示,依目前情況,預測腸病毒疫情將在6月中至月底間進入高峰,因暑假將至,疫情可能持續延伸至9月開學。過往各地衛生局與學校會彙整腸病毒停課資料,從今年起改由教育部校安系統統一蒐集。
疾管署特別提醒,腸病毒具高度傳染性,所有年齡層皆有感染風險,尤以家庭成員間、校園與托育機構等密切接觸環境最易傳播。為因應疫情升溫,呼籲各教托機構參照「教托育人員腸病毒防治手冊」加強自我檢查與防疫措施。
家有嬰幼兒的民眾應更加重視個人及環境衛生,外出返家後,抱孩子、餵奶之前務必先洗手,尤其在「吃東西前、跟小寶寶玩前、擤鼻涕後、上廁所後、看病前後」等時機,應依「濕、搓、沖、捧、擦」五步驟正確以肥皂洗手,同時密切觀察幼童健康,如有不適應暫時在家休息,以降低傳播風險。
疾管署也呼籲,5歲以下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風險群,且重症進展速度快。若經診斷為腸病毒感染者,出現嗜睡、意識改變、反應變差、肢體無力、肌肉抽動、持續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異常等前兆症狀,請立即就醫至大型醫院治療。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現正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