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藝術教育正逐漸轉型,從傳統講授方式轉向與藝文場館合作的實際體驗模式,讓學生能從日常生活中探索美感。「美感體驗課程教育計畫」至今已累積超過100個課程案例,成效顯著。
台北藝術大學於6日舉辦美感體驗課程交流工作坊,吸引29所學校及29間藝文場館代表參與。計畫主持人、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吳岱融總結過去5年的課程經驗,歸納出四大重點:真實性(Authenticity)、關聯性(Relevance)、科技性(Technology)及社交性(Sociability),這四個英文字首正好組成「ARTS」(藝術)。
吳岱融強調,為了回應新世代學習者的需求與特性,教師應透過真實物件展示、互動展覽及社交參與等機制,協助學生在博物館等藝文場域中,逐步建構並深化有意義的美感經驗。
新竹市水源國小與新竹水道取水口展示館合作的案例中,師生共同踏察水圳、古蹟與歷史建築,從水文視角切入,讓學生在真實場域中認識地方文化與空間美感。而桃園市僑愛國小則與光點台北合作,透過情境模擬與創作活動,幫助特教學生在體驗學習中發展社會技巧,培養美感感知能力,實踐文化平權與共融精神。
這些課程教案已陸續上傳至美感教育資源整合平台,有興趣的民眾可上網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