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5日電)世界衛生組織訂定每年5月5日為世界手部衛生日,醫師提醒民眾,酒精消毒並非萬能,對腸病毒及諾羅病毒等無效,必須使用肥皂洗手才能有效防護。專家建議民眾應養成飯前、擤鼻涕後等五大時機的洗手習慣,以保護自己和家人健康。
國泰醫院院長簡志誠今天透過新聞稿指出,後疫情時代許多民眾過度依賴戴手套、口罩等防護措施,但洗手仍是預防病菌傳染最簡單且有效的方式。該院內科部副部主任暨感染科醫師陳立羣強調,使用肥皂洗手能去除95%以上的細菌和病毒,效果優於酒精消毒,尤其在「吃東西前、摸過寵物後、回到家後、如廁後、在外玩耍後及擤鼻涕後」等時機更應徹底洗手。
陳立羣特別提醒,若家長未落實手部衛生,可能導致嬰幼兒感染腸病毒,嚴重時會引發肝炎、腦炎和敗血症等併發症。
台大醫院也於今日舉辦宣導活動,結合手部衛生與抗藥性防治議題。衛生福利部次長周志浩出席時表示,抗生素抗藥性正無聲蔓延,從手部衛生做起,減少感染就能減少抗生素使用。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指出,醫院內護理師洗手落實率約9成,但醫師僅約7成,主因是工作忙碌而疏忽細節。感染管制中心主任王振泰則強調,後疫情時代民眾已習慣戴口罩,但洗手習慣卻未普及,重視手部衛生能避免感染發生,減少抗生素使用及抗藥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