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兒童便秘的3個高發期及4大常見症狀

2025-04-20 11:20  撰稿 / AI

兒童便秘是一種常見的健康問題,其臨床表現包括一周排便次數少於三次、排出硬大便以及排便困難等情況。根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陳韋廷的說明,家長應留意孩子在排便時是否出現「異常用力或疼痛、糞便呈現堅硬粒狀、曾經因為糞便太粗造成馬桶阻塞、糞便或擦屁股的衛生紙上有血」等四大症狀,這些都可能是便秘的表現。

陳醫師指出,兒童便秘主要是功能性便秘,有三個高發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嬰兒開始增加副食品,母奶或配方奶量逐漸減少時;第二個時期是幼兒進行如廁訓練時;第三個時期是學齡兒童階段,有些孩子因排斥在學校如廁而憋大便,導致便秘。家長應在這些時期特別關注孩子的排便情況,包括頻率、大便外觀及排便時的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少部分便秘可能是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或其他問題引起,建議先由醫師評估是否有危險症狀,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此外,硬便或硬便造成的肛裂會加劇排便時的疼痛,使孩子對排便產生畏懼而憋大便,形成惡性循環。

便秘的治療包括飲食習慣調整、排便行為調整與藥物治療。在飲食方面,應確保孩子攝取足夠的水分與膳食纖維。一般而言,體重10公斤的孩子每天需要1,000毫升的水分;幼兒每天需要2至3份蔬菜與2份水果,學齡兒童則需要3至4份蔬菜與3份水果。

在排便行為調整方面,建議建立每天規律的如廁時間,最好安排在三餐飯後,利用胃結腸反射增加腸道蠕動。鼓勵孩子坐在馬桶上至少5分鐘,如果馬桶高度較高,可準備小板凳讓孩子踩上,使膝蓋高度高於肛門,更容易用力排便。

陳醫師提醒,部分長期便秘的孩子在調整飲食和排便行為的同時,可能需要一段時間的軟便藥輔助,特別是直腸有硬糞便嵌塞的病童,需要先使用塞劑或口服軟便藥協助排出硬便,再接續維持期的口服藥,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現正直播
←回上一頁

也許您會感興趣


白沙屯媽祖進香人數突破32萬 醫師提供「三多」健康守則

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將於5月1日深夜展開,今年參與人數創下

2025-04-30 11:30

黃國昌回應黨籍立委缺席426凱道集會:無需挑撥離間

民眾黨主席黃國昌針對黨籍立委黃珊珊、陳昭姿未出席4月26

2025-04-30 11:25

基隆民政處長涉非法查詢個資協助罷免案 引發選舉公正性質疑

基隆市民政處長張淵翔因涉嫌非法查詢戶政系統並提供資料協助

2025-04-30 11:20

王祖賢轉型經營艾灸館 親切為粉絲簽名展現親民風範

王祖賢近日出席江蘇無錫舉辦的第十屆國際艾灸大會,不僅展現

2025-04-30 11:15

民進黨立委第三度譴責周萬來未出席司法委員會報告

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於4月30日邀請立法院秘書長周萬來

2025-04-30 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