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福利部為因應美國關稅戰可能波及藥品供應,已制定必要藥品清單等機制,確保藥品穩定供應。同時,衛福部也積極支持新藥在地製造,相關修法預計於4月底公告,以加強台灣製藥產業韌性,確保藥品及醫療器材維持合理價格。
衛福部長邱泰源在立法院專題報告中表示,美國關稅政策發布後,衛福部已超前部署,開始盤點藥品、醫材及輔助用品,建立可能受到衝擊的名單。針對藥價可能上漲的問題,邱泰源指出,當廠商因匯率波動或成本上漲等因素導致藥品價格無法覆蓋成本時,廠商可依據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相關規定,向健保署提出調高健保支付價格的建議。
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近期將修正「全民健康保險藥品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及「全民健康保險藥品價格調整作業辦法」部分條文,預計4月底公告,對國內製造學名藥或生物相似藥給予優惠核價,以支持新藥在地製造。
對於外界擔心台灣採購藥價偏低,可能搶不過其他國家的疑慮,邱泰源強調,台灣目前沒有缺藥狀況,當缺藥平台有風吹草動時,政府一定會儘速採取行動,以合理價格購買最好的藥物。如有必要提升價格才能確保充分藥物供應,現有機制也能完善因應。
根據衛福部統計,截至114年3月,台灣有效藥品許可證共1萬1454張,其中國產許可證計8315張,占72.6%;輸入許可證3139張,占27.4%。輸入藥品許可證中,美國製造廠有214張,占1.86%,主要類別為人體血液製劑、抗腫瘤藥品及神經系統用藥。
針對癌症病友團體擔心美國進口癌藥可能調漲,影響新藥可近性及增加自費治療癌友的經濟負擔,邱泰源表示,癌藥漲價並非必然會發生,政府將確保病人有藥可用,並會投入更多癌症新藥基金,盡量為癌症病人提供最好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