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宣布對全球86國實施對等關稅政策,引發全球股市震盪,台灣產業界陷入高度緊張狀態。美國對台灣祭出32%懲罰性關稅原定9日生效,但在13小時後突然宣布暫緩90天,讓市場出現短暫喘息。然而,業界普遍認為,這僅是延遲而非真正豁免,未來仍充滿不確定性。
這場關稅政策的急轉彎,讓台灣出口廠商經歷了從客戶要求「停止出貨」到「趕緊出貨」的劇烈變化,台股也在短短四天內上演史上最慘跌幅及最強「V轉」走勢。2024年台灣對美出口總額達1114億美元,除半導體產品暫獲豁免外,包括伺服器、筆電、手機等多項主要出口產品均受影響。
面對這場「沒有劇本的貿易衝擊」,台廠紛紛啟動自救機制。PC品牌大廠華碩已針對美國市場預先備貨並調整生產地布局,營運長許先越強調要「把彈性和韌性最大化」;宏碁則預告將針對受影響產品漲價10%。電子五哥雖表示「暫無異狀」,但已積極調整策略,如英業達透露可能在墨西哥擴充產能,和碩則啟用美國新辦公室強化在地服務。
工業電腦大廠研華指出,「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是關鍵應對策略。該公司早已在27個國家設立據點,在美國、日本和歐洲都有在地設廠。傳統產業方面,大同公司已正式啟動美國戰略計畫,加速在美投資,積極爭取美國電力市場商機。
成衣業者如儒鴻與聚陽因高度仰賴美國市場且主要生產基地在東南亞,面臨更大挑戰。聚陽認為,由於美國當地難以建立規模化成衣產能,未來誰能撐過高稅考驗、維持出貨穩定,誰就握有更高的議價主導權。紡織廠如興則啟動「產能重配」戰略,將高關稅地區的生產比重轉向稅率較低的東非,同時增加歐洲和日本市場銷售比重。
面對未來關鍵的90天緩衝期,台廠普遍採取分散市場、強化供應鏈韌性、升級產品附加價值等策略,並加強與客戶的戰略合作。業界共識是,與其依賴政府求生,不如靠自身策略應變,精準判讀形勢並及時調整,才是台廠真正可行的生存之道。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