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國總統川普近期一連串的關稅措施,歐洲聯盟正在考慮多種反制策略。除了傳統的報復性關稅外,多位歐洲學者建議歐盟可運用2023年底通過的「反脅迫工具」(Anti-Coercion Instrument),特別針對川普親密盟友馬斯克的企業實施精準打擊,以達到最大政治效應並最小化經濟損失。
川普政府近期對歐盟發動一系列關稅攻勢,包括12日開徵25%鋼鋁關稅、26日宣布對進口汽車加徵25%關稅,並將於4月2日公布「對等關稅」細節。歐盟面臨的關稅壓力可能還包括統括關稅及酒類關稅等,情勢日益嚴峻。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歐洲分部資深研究員歐爾根(Sinan Ülgen)分析指出,歐盟可考慮在汽車和數位產業領域與美國協商,例如降低歐盟對美國進口車的10%關稅,以及調降歐盟國家對網路服務業的3%數位稅,以換取美方減免關稅。不過,在歐盟引以為傲的數位法規方面,包括「數位服務法」和「數位市場法」,歐盟可能不願妥協。
倫敦智庫「歐洲改革中心」研究員柏格(Aslak Berg)則提出更具針對性的建議。他指出,歐盟的「反脅迫工具」不僅可針對國家,也可鎖定特定人物或企業。馬斯克作為川普的親密盟友且獲派政治職務,正是理想的制裁對象。
具體措施可能包括:禁止馬斯克旗下社群媒體X在歐盟區內銷售廣告或收費訂閱,甚至完全禁止其營運;排除特斯拉(Tesla)在歐盟碳交易市場出售碳排放權,這項業務目前為特斯拉帶來約10億美元(約新台幣332億元)的年收入;禁止馬斯克的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參與歐盟境內的政府公共採購。
曾在歐盟貿易總署任職的柏格認為,這種精準打擊策略能對川普造成政治壓力,同時將歐盟自身的經濟損失降至最低,是應對美國關稅威脅的有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