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日前發生規模7.7強震,與1999年台灣921地震同等級,釋放能量相當於177顆原子彈。中央氣象署地震中心前主任郭鎧紋指出,此次地震是今年迄今全球規模最大的地震事件,且與今年初青藏高原地震成因相同,台灣西部地區未來兩週應提高警覺。
郭鎧紋表示,美國地質調查所將緬甸地震定為規模7.7,「與我們的921地震相同等級」。今年已發生三起規模超過7的地震,分別是1月7日中國青藏高原南部(規模7.1)、2月8日加勒比海開曼群島(規模7.6)以及此次緬甸地震。其中,青藏地震與緬甸地震對台灣的影響較為密切。
這兩起地震成因相同,都是印度板塊推擠歐亞大陸板塊所致,且發生在「比喜馬拉雅造山帶再更動變一點的造山帶」。郭鎧紋回顧,今年1月青藏高原地震後,他曾警告揚子地塊(華南板塊)可能因應力傳遞影響台灣西部,果然1月21日嘉義大埔、台南楠西就發生規模6.4地震。鑑於此次緬甸地震與青藏高原地震成因相同,他提醒「未來兩週要特別注意應力轉移情形,台灣西部可能會有地震發生」。
此外,郭鎧紋解釋為何緬甸地震能影響約1000公里外的泰國曼谷,導致高樓劇烈搖晃甚至倒塌。他指出這是「長週期地震波」所致,「大地震特別需要注意的就是長週期地震波,它會特別影響到大樓」。他舉例,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規模9.1)時,台北101大樓的阻尼器曾晃動長達一天。長週期波「很可能會觸發較遠距離的高樓層搖晃,對矮房子影響較小」,因此強震後,相關地區高樓建築的耐震性仍應持續監測與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