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疾病管制署(CDC)最新監測資料,2024年梅毒確診9,738例、淋病7,605例,雖然較2023年分別下降2%與8%,但「不安全性行為」仍是主要傳播途徑。數據顯示,淋病感染者以男性為主,占比超過九成,而梅毒的男女比則為5:1。疾管署分析,由於女性感染後症狀較不明顯或無症狀,導致就醫篩檢意願低,進一步提高疾病傳播風險。
高美泌尿科診所院長李瀛輝指出,梅毒與淋病雖可治癒,但若未及時治療,不僅影響生殖健康,還可能傳染給伴侶或胎兒,導致嚴重併發症。許多患者因症狀輕微或未察覺感染,導致「乒乓感染」,即伴侶間反覆傳染,使疾病難以根除。他強調,若發現自己或性伴侶有感染風險,應立即篩檢,以免病情惡化或擴散。
目前淋病治療仍以抗生素為主,但研究顯示,淋病病菌對青黴素的抗藥性已達5至8成,青黴素已非首選藥物。現行建議使用第三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肌肉注射,治癒率可達70%以上,部分患者可選擇口服第二代頭孢菌素或恩菎類抗生素,但因部分藥物已出現抗藥性,應由專業醫師評估適合的治療方案,以確保療效。
李瀛輝院長提醒,預防性病的關鍵在於避免高風險行為、落實安全性行為與加強日常防護。他建議,應保持單一性伴侶,避免與固定伴侶以外的人發生性行為;若性伴侶有疑似症狀,應立即停止性行為並共同就醫。此外,正確使用保險套可有效降低感染風險,並搭配水性潤滑液減少摩擦導致的微小傷口。在日常生活中,性行為後應以溫水漱口並清潔私密部位,多喝水促進排尿,降低細菌殘留與泌尿道感染風險。
疾管署提醒,性病雖可透過抗生素治癒,但感染後無法產生終身免疫,若持續發生不安全性行為,仍有再次感染風險。因此,提高性健康意識、定期篩檢與安全性行為是最有效的預防方式。此外,為降低M痘(猴痘)傳播風險,疾管署已提供18歲以上高風險族群免費接種M痘疫苗,完整接種兩劑後可達90%保護力。M痘主要透過親密接觸傳染,建議高風險族群至疾管署或特約醫療院所接種疫苗,以保護自身與伴侶健康。
▲疾管署提醒民眾,雖然梅毒與淋病可以透過抗生素治癒,但感染後無法產生終身免疫,只要有不安全性行為,就可能再次感染。(圖/示意圖)
根據疾病管制署(CDC)最新監測資料,2024年梅毒確診9,738例、淋病7,605例,雖然較2023年分別下降2%與8%,但「不安全性行為」仍是主要傳播途徑。數據顯示,淋病感染者以男性為主,占比超過九成,而梅毒的男女比則為5:1。疾管署分析,由於女性感染後症狀較不明顯或無症狀,導致就醫篩檢意願低,進一步提高疾病傳播風險。
高美泌尿科診所院長李瀛輝指出,梅毒與淋病雖可治癒,但若未及時治療,不僅影響生殖健康,還可能傳染給伴侶或胎兒,導致嚴重併發症。許多患者因症狀輕微或未察覺感染,導致「乒乓感染」,即伴侶間反覆傳染,使疾病難以根除。他強調,若發現自己或性伴侶有感染風險,應立即篩檢,以免病情惡化或擴散。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梅毒和淋病是常見的性傳染疾病,以下提供一些相關延伸知識:
梅毒(Syphilis)是由梅毒螺旋體(Treponema pallidum)引起的系統性感染疾病,分為四個階段:初期、次期、潛伏期及第三期(晚期)。初期症狀為硬下疳,次期可出現全身皮疹,潛伏期無症狀,而晚期可能導致心血管、神經系統等嚴重併發症。梅毒可透過胎盤傳染給胎兒,造成先天性梅毒,可能導致死胎、新生兒死亡或嚴重畸形。
淋病(Gonorrhea)由奈瑟淋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引起,男性通常出現尿道炎症狀,如排尿疼痛、尿道分泌物等;女性可能沒有明顯症狀或有陰道分泌物增多、下腹痛等。未治療的淋病可導致男性附睪炎、女性骨盆腔發炎疾病(PID),嚴重時可能導致不孕。
全球性病抗藥性問題日益嚴重,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抗藥性淋病列為全球公共衛生威脅之一。除了文中提到的青黴素抗藥性外,淋病對四環素、氟喹諾酮類等多種抗生素也逐漸產生抗藥性,使治療選擇越來越有限。在某些國家,已經出現對最後一線治療藥物頭孢菌素也有抗藥性的超級淋病菌株。
針對高風險人群,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性活躍的男同性戀者、雙性戀男性及HIV感染者應每3-6個月進行一次梅毒和淋病篩檢。孕婦則建議在首次產檢及第三孕期進行梅毒篩檢,以預防母嬰傳染。
在台灣,梅毒和淋病均屬於第三類法定傳染病,醫療機構診斷後需於一週內通報。台灣目前提供免費的匿名篩檢服務,民眾可到各地衛生所或指定醫療機構接受愛滋病及其他性病的匿名篩檢,降低就醫障礙。
除了文中提到的預防措施外,目前科學界正在研發淋病疫苗,雖然尚未有獲准使用的產品,但多項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未來可能為淋病預防提供新的選擇。
目前淋病治療仍以抗生素為主,但研究顯示,淋病病菌對青黴素的抗藥性已達5至8成,青黴素已非首選藥物。現行建議使用第三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肌肉注射,治癒率可達70%以上,部分患者可選擇口服第二代頭孢菌素或恩菎類抗生素,但因部分藥物已出現抗藥性,應由專業醫師評估適合的治療方案,以確保療效。
李瀛輝院長提醒,預防性病的關鍵在於避免高風險行為、落實安全性行為與加強日常防護。他建議,應保持單一性伴侶,避免與固定伴侶以外的人發生性行為;若性伴侶有疑似症狀,應立即停止性行為並共同就醫。此外,正確使用保險套可有效降低感染風險,並搭配水性潤滑液減少摩擦導致的微小傷口。在日常生活中,性行為後應以溫水漱口並清潔私密部位,多喝水促進排尿,降低細菌殘留與泌尿道感染風險。
疾管署提醒,性病雖可透過抗生素治癒,但感染後無法產生終身免疫,若持續發生不安全性行為,仍有再次感染風險。因此,提高性健康意識、定期篩檢與安全性行為是最有效的預防方式。此外,為降低M痘(猴痘)傳播風險,疾管署已提供18歲以上高風險族群免費接種M痘疫苗,完整接種兩劑後可達90%保護力。M痘主要透過親密接觸傳染,建議高風險族群至疾管署或特約醫療院所接種疫苗,以保護自身與伴侶健康。

▲疾管署提醒民眾,雖然梅毒與淋病可以透過抗生素治癒,但感染後無法產生終身免疫,只要有不安全性行為,就可能再次感染。(圖/示意圖)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現正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