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美國對台積電施壓未歇,專家揭五大潛在威脅

資深外資分析師陸行之指出,儘管台積電目前暫時避開美國政府入股的壓力,但川普政府仍有多種手段可能對台積電施壓。前駐日大使謝長廷也表示,美國不入股台積電可能只是暫時觀察期,長期來看「美積電」的壓力尚未消失。

美國政府近期透過《晶片法案》的89億美元補助款取得英特爾一成股權,顯示其分享半導體產業利潤的意圖。科技業人士指出,台積電前董座劉德音曾拒絕《晶片法案》的分潤條件,但這些條件現已落實在英特爾身上。台積電拿了66億美元補貼,同時能進入中國AI晶片市場,自然面臨更大的回饋壓力。

川普政府已採取多種非常規手段干預半導體產業,包括要求輝達、超微分享中國收入來換取出口許可,以及以補貼換取英特爾股權。對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而言,這些壓力只會持續增加。

陸行之在社交媒體上分析了川普政府可能對台積電使用的五大「殺招」:一是針對性半導體關稅,豁免條件可能從美國製造變成美國製造加美國持有;二是分割英特爾製造業務,要求台積電入股並提供技術移轉;三是推動「美國版國產替代比例」政策,要求美國客戶提高使用「美國持有公司在美國製造」的半導體產品比例。

此外,美國政府還可能利用《反托拉斯法》(反壟斷法)對台積電施壓,或限制非美國競爭者採購美國設備、原料和晶片設計工具等。陸行之認為,後者是最嚴厲的手段,短期內可能不會發生,而反托拉斯措施則可能在英特爾無法提升競爭力時才會出手。

儘管魏哲家已在今年3月與川普宣布擴大投資1千億美元在美國興建晶圓廠與研發中心,但川普仍多次以懲罰性關稅威脅台積電,甚至公開要求台積電加碼投資3千億美元。半導體業者表示,美方陸續傳出要台積電入股英特爾或合資新廠的消息,都是極限施壓的一環。


現正直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