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韋安觀點》《國民黨2028:三大風險和挑戰待解》

(圖/AI生成) (圖/AI生成)

去年5月23日,筆者在《NOWnews》投書《國會改革,國民黨小心欠缺論述「致命危機」!?》一文中提醒:國民黨雖然在國會改革中成為多數,能推動法案,但如果欠缺體察民意、沒有論述,將會埋下嚴重危機。

結果不幸言中。今年7月26日與8月23日,國民黨一口氣有31位立委同時面臨罷免險境。這樣的場面,在台灣政治史上幾乎前所未有,外界視為一次針對藍營的大規模圍剿。幸好最後在民眾黨協助下全數過關,算是有驚無險,暫時化解危機。

眼下情勢卻出現新變化。美麗島電子報8月最新國政民調,與去年8月的民調來比較,民意對綠藍白3黨變化,很值得大家注意。

民進黨的好感度33.1%(去年50.3%),反感度卻高達56.6%(去年40.6%)。與去年8月相比,整體好感度負向下滑了33.2個百分點。

國民黨的好感度上升到36.3%(去年31.4%),反感度是47.0%(去年54.1%)。與去年相比,整體好感度正向增加了12個百分點。

民眾黨的好感度是34.2%(去年21.9%),反感度是46.9%(去年65.3%)。與去年相比,整體好感度正向增加了30.7個百分點。

這是自從2024年大選之後,民進黨政黨好感度第一次由原本長期的第一名,跌落到現在的第三名。而國民黨則是從原來的第二名,第一次成為第一名。如果把國民黨和民眾黨的好感度相加起來,大約可以對應到六成左右的選票。

這組數據意味著,民進黨聲望大跌,國民黨卻有回春一馬當先的氣象。在藍白合作氛圍下,2028國民黨似乎看見了重返執政的曙光。總統大位,徬彿已在眼前。

然而,國民黨的路上,仍有三道陰影。

第一道陰影:黨主席選舉的變數

這次黨主席選舉,是國民黨改變形象、改變定位的關鍵時刻,是Re-branding的轉折點。但更重要的是,國民黨必須回到基本面。

黨的宗旨是什麼?理念是什麼?要帶台灣到哪裡?沒有這些根本問題的答案,就算選勝2028又如何?除非有大破大立的決心,台灣至少需要一個好黨。

整個黨是否敢勇敢世代交替,重新成為生氣勃勃的陽光政黨?是否能更貼近台灣主流民意,落實台灣優先、以民為天的理念?是否願意擁抱AI智慧科技,成為敢為天下先的政黨?是否願意建立美好制度,讓人治及威權從這個時代徹底消失?

然而現實卻令人憂心。許多人自己不方便出來,就暗中推代理人上場,局勢暗潮洶湧。真正具分量的重量級人物沒有出來,出來參選的,卻一個比一個更讓人憂心。有的是把兩岸政策推到極端的大中華派,有的打著青壯派旗號,卻在上屆總統選舉時哭爹喊娘,要求經過黨內正常提名的總統參選人退選讓給別人。主席之爭若無法整合,不但不能帶來方向,反而可能成為第一道內傷。

第二道陰影:蔣萬安、韓國瑜、盧秀燕「三強鼎立」的可能

2028總統大選,國民黨誰來出戰?目前檯面上呼聲最高的三人:蔣萬安現任台北市長,2022年首次當選,按理說2026年還要競選連任第二任市長任期。但他是藍營裡面目前人氣最旺的政治明星,會不會提前跳進2028的選局?畢竟總統大選的時機稍縱即逝,錯過了可能要再等很久。

韓國瑜擁有立法院長位置,群眾動員力依舊強大,如果2026透過助選活動再度拉抬人氣,完全有機會重回總統牌桌;盧秀燕則是六都市長中聲望最高的,施政穩健,民意基盤深厚,也是不能忽視的王牌。

這三人各自具備優勢,本應是國民黨最大資產。然而問題在於,國民黨目前缺乏制度化的候選人產生機制。如果到時候各派人馬各自支持,互不相讓,很可能出現宮廷式的爭奪鬥爭。這種內鬥一旦發生,會讓第二道陰影壓在藍營頭上。

第三道陰影:柯文哲的曼德拉敘事

柯文哲的變數,更是藍營頭上的不定時炸彈。萬一他的官司判決刑期不足十年,他依然擁有參選資格。如果他的民調高於國民黨候選人,藍營就被迫面臨合作與否的兩難;如果他的民調不高,他卻打出「為民主坐牢」的牌,硬把自己包裝成台灣的曼德拉,仍然會攪動選局。這樣的局面,完全可能讓2024藍白分裂的噩夢再次重演。

國民黨雖然在2026年地方選舉幾乎是必勝的局面,但2028年總統大選則變數很大。這三道陰影——主席之爭的暗潮、總統候選人整合的困局、柯文哲的曼德拉敘事——將決定國民黨2028能否真正重返執政。

國民黨沒有總統參選制度化機制,沒有清晰戰略,再大的優勢也可能在內耗與分裂中消失殆盡。政治如戰場,勝負往往在細節。國民黨若想真正重返執政,必須正視這些陰影,化解內部矛盾,才能把握機遇。​​​​​​​​​​​​​​​​


現正直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