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將於20日至23日舉行,人工智慧(AI)人形機器人成為展會焦點。全球主要國家包括中國、美國、日本、歐盟及韓國等積極開發機器人本體,而台灣廠商則專注於關鍵模組和零配件領域,對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前景持審慎樂觀態度。
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50家企業投入人形機器人開發,其中中國、美國、日本為前三大參與國家,合計占比達65%,中國廠商占比約37%且近五年數量倍增。科技巨頭如輝達、特斯拉、亞馬遜,以及新創企業如Open AI轉投資的1X Technologies、Figure等都積極布局。此外,Meta、蘋果、三星、現代、樂金等公司也紛紛加入競爭。
鴻海持續與輝達合作開發人形機器人的大腦技術和AI模型訓練,並將多種人形機器人部署於AI智慧工廠。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表示,今年底將推出Optimus第3版原型機,預計2026年開始量產,目標5年內年產100萬台。蘋果則據傳正規劃桌上型機器人,最快2027年推出。
AI人形機器人的關鍵在於關節模組,它由馬達、驅動器、編碼器、減速機和感測器組成,決定機器人動作的靈巧度。一台人形機器人需要14至30組關節模組,而靈巧手部則需要12組關節模組。關節模組在特斯拉Optimus成本中占15%至20%,在中國宇樹科技產品中則高達40%至50%。
台灣廠商在關鍵模組和零組件領域具有基礎實力。在減速機方面,台灣精銳、宇隆、盟立與和大等合資的盟英、鈞興、利茗等積極布局;螺桿傳動元件有上銀、優士特精密、全球傳動等;控制軟硬體包括新漢、台達電、新代科技;東元、直得等布局關節模組;伺服和驅動馬達有四零四科技、富田電機、東元、大銀微系統等;機器視覺及感測模組則有所羅門、凌華、達明機器人、亞光、華晶科、能率等。
對於人形機器人的商用化進程,台積電董事長暨總裁魏哲家認為,2026年可能仍為時尚早,預期首波應用可能先在醫療領域展現。他指出,人形機器人開發複雜,涉及軟硬體整合設計,且需與人類直接互動,設計上更需謹慎。達明機器人營運長黃識忠則表示,成本和智慧化程度是關鍵,預期最快10年後類人形機器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