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全球經濟新格局:解析川普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

美國前總統川普推行的關稅政策引發全球經濟震盪,其貿易保護主義策略被許多經濟學家質疑。(圖/路透)

文/經濟評論員

美國製造業外移是一個漫長的經濟演變過程。資本追求最大利潤的本質驅使美國企業將生產線遷往成本較低的地區,從亞洲四小龍到中國大陸,再到越南、印度等東南亞國家。這種全球化進程並非如川普所宣稱的「他國偷走美國工作機會」,而是美國資本家自主的商業決策結果。

對美國有貿易順差的國家,實際上是通過辛勤勞動和環境代價換取的經濟成長。他們為美國消費者提供了價格合理的商品,同時也為美國跨國公司創造了巨大利潤。以蘋果手機為例,其91%的利潤流向了美國公司,而非生產國。

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存在明顯矛盾。例如,美國對巴西享有貿易順差,卻仍對巴西徵收50%關稅;強制日本、台灣投資基金,卻讓90%利潤歸美國所有。這些措施難以稱得上「對等」,更像是利用美國的經濟霸權地位進行的財富重分配。

面對國家債務和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許多國家選擇向富人增稅。然而,美國選民對增稅極為敏感,這也解釋了為何減稅的雷根總統備受推崇,而增稅的老布希連任失敗。川普效仿雷根的減稅政策,但忽略了當時特殊的歷史背景。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政府財政赤字的大幅增長正是始於雷根時代。

川普政策的優先順序似乎是:個人利益、富人利益,最後才是支持者利益。他宣稱高關稅可增加國庫收入並惠及民眾,卻未充分說明高關稅導致物價上漲的後果。減稅和關稅補貼能否抵消通貨膨脹帶來的生活壓力,將是評判這一政策成敗的關鍵。

若川普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取得「成功」,可能意味著全球經濟體系的扭曲和普通消費者福利的損失,其中甚至包括美國民眾自身。全球經濟的健康發展需要的是合作而非對抗,共贏而非零和。


現正直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