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核武競賽:美國如何在二戰中超越德日,率先研發原子彈

核武器已成為戰爭中具有決定性的毀滅性武力。1945年8月6日,美國空軍「艾諾拉·蓋伊號」B-29轟炸機在廣島投下代號「小男孩」的原子彈,三天後又在長崎投下代號「胖子」的原子彈,迫使日本於8月15日投降,結束了太平洋戰爭。這兩次核爆開啟了人類歷史上核武時代的序幕。

實際上,核武競賽早在1938年底德國科學家發現核分裂現象後就已開始。1939年9月,德國軍備規劃局制定了「鈾規劃」,由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海森堡領導研發核武。然而,「海森堡之謎」至今仍是歷史謎團——為何在這位天才物理學家的主導下,納粹德國未能率先研發出原子彈?

一種說法認為海森堡故意設置障礙,阻撓納粹及時獲得核武。證據是他在1942年僅申請了幾百萬帝國馬克的研究經費,對於如此龐大的計劃而言明顯不足。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海森堡確實為納粹效力,但因計算錯誤低估了鈾235的臨界質量,加上德國在多線作戰下資源緊張,最終於1941年12月放棄核武研發,轉而專注於火箭和噴射式飛機技術。

同期,日本也啟動了由仁科芳雄領導的「仁方案」。然而,日本面臨嚴重的鈾資源短缺問題,且估計完成必要設施需消耗全國10%的電力、半年的銅產量和長達10年的時間,成本過於龐大,因此在1943年初便終止了計劃。

美國的核武研發起步較晚。1939年,科學家利奧·席拉德憂心德國會率先製造出核武器,但他的建議最初被政府忽視。直到他聯合愛因斯坦等科學家上書羅斯福總統,並在總統科學顧問薩克斯的說服下,美國才開始重視核武研發。薩克斯以拿破崙因忽視蒸汽船技術而最終被英國海軍擊敗的歷史教訓打動了總統。

諷刺的是,1945年5月德國投降時,一艘運往日本的U-234潛艇被美軍截獲,其中載有540公斤氧化鈾235。這批材料後來被用於「曼哈頓計劃」,很可能成為了「小男孩」原子彈的原料,最終投向了日本。這一歷史巧合,見證了核武競賽中命運的轉折。


現正直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