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中國上半年GDP增長5.3%,民眾感受卻不佳的經濟困境

中國公布上半年GDP年增5.3%,表面數據雖在中美關稅衝擊下顯得亮眼,但民眾實際感受卻普遍不佳。經濟專家分析指出,這種落差主要源於名目GDP增速僅4.3%,加上經濟結構分化與分配不均,顯示中國經濟實際情況比表面數據更為嚴峻。

西京研究院院長趙建在微信公眾號「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發表分析認為,上半年經濟數據顯示關稅戰衝擊低於預期,出口持續支撐經濟;「兩重兩新」政策發揮作用;各類國債、地方債提前發行,大型項目全力推進,上半年已完成全年6成任務,共同支撐了5.3%的經濟增長率。

然而,宏觀數據與微觀體感之間存在明顯差距。趙建指出,雖然實際GDP增長5.3%,但名目增速僅4.3%。截至今年第二季,中國GDP平減指數已連續9個季度為負,且第二季指數較第一季進一步下滑,反映經濟面臨嚴重通縮壓力。這種持續兩年多的物價走低現象,導致實際債務負擔加重,引發大量破產和裁員,進一步加劇需求不足和供給過剩問題。

趙建進一步解釋,個人經濟感受取決於所處行業、領域及年齡段。通縮對民營企業、小企業和下游企業的衝擊大於國企、大企業和上游企業;對固定養老金領取者的影響小於應屆畢業生;而對債務負擔較高的中產階層衝擊最大。隨著房地產、補教、數位平台等中產獲益行業因周期和政策原因進入收縮期,白領中產群體普遍降級,尤其是高負債群體,承受更大的社會轉型陣痛。

同樣的5.3%GDP增長率下,政策資金流向極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大型國企、政府、銀行和少數群體手中。相比之下,過去的普惠式增長依靠的是房地產等能惠及50多個行業的產業。

趙建警告,上半年的5.3%增長背後是大量政策透支,中美關稅戰風險也只是暫時遞延。如果政策開始退坡且中美關稅戰休戰期到期,下半年穩增長壓力將極為巨大。若房地產市場再度不穩,下半年經濟總量難有明顯改善。他認為中國經濟形勢實際非常緊迫,下半年需在房地產和消費層面推出更有力政策,才能完成年度目標——不僅GDP增長要達5%,還要確保CPI接近官方設定的2%目標。


現正直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