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正當中》已成為西部片的不朽經典,背後蘊含著對抗政治迫害的深刻寓意。(圖/公共版權照片)
1950年代初,美國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Joseph McCarthy)與「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HUAC)掀起的「反共獵巫」運動,導致「好萊塢十君子案」等一系列迫害事件,使許多電影工作者被列入黑名單而失業。然而,在這黑暗時期,仍有勇敢的電影人挺身而出,以藝術形式對抗這場國家級的政治迫害。
紐約獨立製片人兼導演史丹利·克藍馬(Stanley Kramer)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不畏權勢,敢於探討社會敏感議題,挑戰當時的政治氛圍。1951年,正值韓戰期間,克藍馬邀請導演佛瑞德·辛尼曼(Fred Zinnemann)及編劇卡爾·福爾曼(Carl Foreman)合作拍攝《日正當中》(High Noon, 1952)。值得注意的是,福爾曼曾是共產黨員,當時已被HUAC傳喚作證,因拒絕提交「涉共分子」名單而面臨被列入黑名單的危險,但克藍馬仍堅持與他合作。
《日正當中》講述了一個簡單而有力的故事:賈利·古柏(Gary Cooper)飾演的新婚退休警長凱恩,得知被他曾經逮捕的惡棍將在正午時分帶著同夥前來報復。面對危險,鎮民紛紛退縮,無人願意協助,凱恩只能孤身一人在空蕩蕩的街道上迎戰。電影採用「實時同步」手法,使85分鐘的放映時間與故事發展時間完全一致,大大增強了緊張感。
這部電影被廣泛解讀為對抗麥卡錫主義的隱喻,上映後獲得巨大成功(預算70萬美元,全球票房1200萬美元),並贏得4項奧斯卡獎,包括讓同樣曾被HUAC傳喚的賈利·古柏獲得第二座奧斯卡影帝獎座。
克藍馬的反抗並未止步於此。1954年,他再次挑戰權威,邀請黑名單上「十君子」之一的愛德華·狄米屈克(Edward Dmytryk)執導《凱恩艦事變》(The Caine Mutiny)。作為獨立製片人,克藍馬不受好萊塢主流限制,敢於啟用被列入黑名單的人才。該片同樣大獲成功(預算200萬美元,全球票房2180萬美元),獲得7項奧斯卡提名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