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罷免活動結束後,民進黨長期倚重的「抗中保台」策略效力減弱引發廣泛討論。過去一年多來,台灣社會無論在現實生活或網路空間中,充斥著要求表態、互相貼標籤的現象,甚至出現「不支持台派就是親中」的二元對立論述。這種過度政治正確的氛圍,已明顯導致民眾情緒疲勞並引發反感。
根據政大選舉研究中心長達30年的「台灣民眾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布」調查顯示,自認為台灣人的比例近10年來穩定維持在六成以上,而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則從30年前的25%降至現今的3%至4%。這數據清晰表明,台灣民眾的國家認同其實相當一致。因此,將大罷免結果解讀為「抗中保台」失敗或台灣人選擇親中的說法,顯然是曲解民意。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民進黨使用十年的「抗中保台」牌確實效益遞減。這現象可從近年社會氛圍中找到線索。政治人物的言行對支持者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當政治領袖將不同意見簡化為「共匪」時,支持者也容易複製這種標籤政治。正如王世堅曾勸告柯建銘「不能不同意見就說是共匪」,政治領袖有責任引導而非激化對立。
當社會普遍存在逼人表態、非此即彼的氛圍時,原本政治正確的「抗中保台」理念變得過度極端,導致民眾情緒疲勞並產生反感。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氛圍可能催生「第五縱隊」效應。
「第五縱隊」一詞源自1936年西班牙內戰,指的不僅是特定人士或群體,更是一種社會氛圍。在台灣,第五縱隊未必是中共派遣的間諜,而可能是中共刻意營造的互相猜疑氛圍。當朝野互相指責對方是「第五縱隊」或「親中派」時,實際上可能正中中共分化台灣社會的下懷。
中共的策略目標明確:促使台灣內部對立激化,使各方在任何議題上都難以達成共識,從而弱化「抗中保台」的凝聚力。諷刺的是,當我們急於給他人貼上「共匪」標籤時,可能正落入這一圈套,無意中成為分化社會的一份子。
在大罷免告一段落之際,台灣社會應當冷靜反思:在急於貼標籤前,或許應該多思考幾次,避免無意間成為破壞社會團結的力量。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