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針對726全台大罷免失敗的結果進行深入分析,他指出三個關鍵因素導致此次行動失利。
首先,游盈隆強調台灣主流民意明確反對大罷免行動。根據觀察,全國及罷免區域內形成的政治氛圍對大罷免極為不利,這是不可忽視的客觀事實。
其次,罷免團體的核心訴求未能引起共鳴。游盈隆表示,罷團過去七個月提出的罷免理由可歸納為三大核心:毀憲亂政、反共護台及對台灣未來的憂慮。然而,台灣民意基金會七月民調顯示,這三項訴求均未獲多數民意支持。在毀憲亂政方面,僅41%民眾同意「國民黨籍立委所作所為大都是毀憲亂政,所以應該被罷免」,49%不同意;在反共護台方面,只有36%相信大罷免有助於提升「反共護台」意識,53%持反對意見;關於「大罷免是攸關台灣未來的存亡之戰」的說法,僅38%有同感,54%無同感。若僅觀察罷免區域,支持比例更低。
游盈隆特別指出,雖然「反共護台」是台灣人的高度共識,但多數民眾不認為大罷免能提升這種意識。在大多數台灣人眼中,「反共護台的目的神聖,並不能正當化大罷免手段的不當」。因此,以大罷免失敗來推論反共護台或抗中保台訴求不再得民心,是明顯錯誤的解讀。
第三個致命因素是罷團選錯戰場,犯了兵家大忌。游盈隆分析,罷團選擇在藍營地盤罷免藍委,先天上就處於極為不利的位置。他質疑罷團與綠營熱衷大罷免人士的底氣和信心來源,竟然相信可以在深藍選區成功罷免深藍立委。他強調,同理,在深綠選區罷免深綠立委同樣困難重重。引用孫子兵法,游盈隆表示:「對在高地防禦的敵人,不可以仰攻。」罷團和綠營明顯違背了這一軍事原則。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