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第三方支付平台問題頻傳,引發消費者信任危機。即使資金設有信託專戶保障,但一旦業者涉入司法程序,商家和消費者仍可能面臨「錢沒不見,卻領不到」的困境。專家呼籲消費者除了查詢合法業者名單外,更應建立自我風險控管機制,避免權益受損。
今年6月,台灣本土第三方支付平台「台灣里Taiwan OpenPay」被檢警指控涉嫌洗錢約新台幣50億元,導致大量合作廠商無法收到代收款項,消費者也面臨已付款卻收不到商品或服務的風險。類似事件在第三方支付領域並非個案,包括有平台被指控為博弈及詐騙集團提供洗錢管道。
數位發展部自2023年7月起推動第三方支付服務能量登錄制度,目前已有56家業者通過登錄。今年3月與6月,數發部分別對旺沛大數位和台灣里開罰,並陸續廢止兩家業者資格,試圖從制度面強化金流監理。
當業者涉及詐騙或洗錢案件時,即使資金已設立信託專戶,仍須待司法釐清後才能依法處理。以台灣里案例而言,案件已進入司法程序,資金雖仍在信託專戶中,但提領時程可能需等待司法流程完成。數發部建議受影響民眾可向台灣里國際有限公司提出民事訴訟,要求返還交易款項。
商研院國際數位商業研究所所長戴凡真指出,現行法規雖要求業者設立信託專戶,但這僅是最基本門檻。她強調:「更關鍵的是,政府是否有能力落實持續監管機制。」目前缺乏完善的通報與回應機制,政府往往無法在第一時間察覺異狀,這是制度上需要補強的盲點。
除了中小型業者出問題,大型支付平台的結構變動也可能引發風險。LINE Pay申設專營電子支付機構LINE Pay Money獲金管會許可後,將與一卡通iPASS MONEY在今年底終止合作。雖然官方保證餘額安全,但部分用戶對轉換過程仍感不安。
行政院消保處統計顯示,行動支付申訴案件以LINE Pay與街口支付為大宗。常見問題包括帳號停權後儲值資產無法使用或提領,以及提款或交易延遲問題。戴凡真指出,「LINE帳號本非實名制,卻與金融帳戶綁定,這本身是系統設計的一大挑戰。」
面對快速變化的行動支付市場,戴凡真強調「信任」與「風險控管」是消費者選用支付工具的兩大原則。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