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近期報導指出,儘管台灣被譽為亞洲自由及人權的燈塔,民主制度蓬勃發展且社會相對平等,但其遠洋漁業中外籍移工的處境卻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嚴格檢視。
報導中提到38歲印尼籍漁工唐柯塔(Silwanus Tangkotta)的經歷。2019年,他為養家而在台灣漁船上工作,但實際情況遠非預期。他曾在太平洋上連續工作4個月,每天工作18小時,僅有短暫休息時間,且船上食物常常不足。更嚴重的是,當他右手遭金屬門擊中導致兩根手指壓碎時,船長以漁獲量不足為由拒絕返港,使他忍痛超過一個月,只能用膠帶包紮傷口並用牙籤剔除突出的骨頭以防感染。
環境的極度孤立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漁船上沒有網路,使漁工無法聯繫家人或尋求外界幫助。唐柯塔受傷時漁船位於索羅門群島附近,但無法及時求援。最終在台灣就醫時,他已經失去兩根手指,公司卻以工作期滿為由終止聘僱,導致他無法獲得補償。
另一位曾任漁工的印尼人艾德瑞安(Adrian Dogdodo Basar)在2023年目睹好友因病死在台灣漁船上。當時船長以成本太高為由拒絕返港就醫,只提供過期藥物。艾德瑞安抗議後甚至被斷食並威脅扣薪。像許多外籍漁工一樣,他支付了超過2000美元的仲介費才獲得這份工作,同事們因害怕失業欠債而不敢發聲。
CNN報導指出,台灣營運的遠洋漁業船隊為全球第二大,向美國和歐洲等地區供應海鮮。然而,美國勞工部自2020年起將台灣遠洋漁獲列入「童工或強迫勞動生產貨品清單」,指出存在欺詐招聘、剋扣工資、肢體暴力和過長工時等問題。
對此,台灣漁業署回應稱,美國勞工部報告是基於非政府組織提供的「未查證」消息,並強調台灣是「少數」已實施漁業及人權具體行動計畫的司法管轄區之一。台灣勞動部則表示正與漁業署合作,致力維護遠洋外籍漁工權利並加強相關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