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捷克合作援助烏克蘭前線受衝擊區域,三位來自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的市長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台灣的援助不僅提供實質幫助,更帶來重要的心理支持。鑑於台烏皆面臨強鄰威脅,他們歡迎台灣媒體與相關單位前往考察,學習烏克蘭的社會韌性與防禦經驗。
台灣與捷克於6月27日簽署援烏合作備忘錄,其中包括移動式水處理設施建置計畫,將惠及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38萬居民。該州是俄軍近期猛烈攻擊的目標區域,三位市長日前在羅馬「烏克蘭重建會議」期間接受專訪,分享當地現況及與台灣合作情形。
梅若瓦市長札澤斯基表示,該城鎮是俄軍頻繁轟炸的前線地區,原有約1萬5000名居民,現已減少。「從2014年開始,我們就處於對抗俄羅斯侵略的前線,每天遭受砲彈與無人機攻擊,迫使許多家庭撤離。」他感謝台灣與捷克合作維護當地基礎設施,「台灣伸出援手,首先傳遞了心理層面的支持,展現世界許多國家願與烏克蘭站在一起。」目前梅若瓦最需要重建基礎設施,特別是水資源與垃圾處理系統。
距離俄軍佔領的札波羅熱核電廠僅5公里的馬爾加涅茨市,是俄軍重點攻擊目標。市長玻洛維克說,當地原有5萬居民,因每日遭轟炸,約2萬人已撤離。該市盛產戰略資源錳礦,即使在戰火中,市府仍努力維持基本服務。玻洛維克特別提到,除了台捷合作援助外,該市曾與台灣藝術家合作,接受捐贈垃圾車,並計劃建立文化中心,「與台灣合作的經驗總是很愉快。」這位台灣藝術家還計劃用轟炸碎片打造兩座大鐘,一座留在當地,另一座運往美國展示。
維基次夫市長史維里克表示,該市約有1萬3000人,接收了大量來自東部戰區的撤離居民。「我們試圖提供他們住宿及所需服務,因為許多烏克蘭人希望住在靠近家的地方。」面對無人機與各種武器攻擊,市府最關注居民安全,特別是兒童安全,正在建造「地下學校」保護學生。史維里克感謝台灣與捷克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