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QS)執行長特納(Jessica Turner)近日接受專訪時表示,台灣與美國及亞洲多國的強勁連結,為其提供成為國際高等教育區域樞紐的有利條件,這是台灣吸引國際學生和人才的絕佳機會。
特納指出,當前世界局勢變化迅速,地緣政治波動頻繁,越來越多學生不再僅關注美國、英國、澳洲和加拿大等傳統留學目的地,而是更願意考慮其他國家和地區。這一趨勢為台灣創造了吸引國際人才的良機,值得把握。
根據QS最新發布的2026年世界大學排名,台灣有3所大學進入全球前200強,整體表現較上一次有所提升。QS分析認為,台灣高校排名進步的主要原因是「教職員人均論文引用數」成績顯著提高。然而,台灣高校在「畢業生就業能力與成就」方面的排名卻有所下滑。
特納解釋,排名下滑並非表示學校表現變差,而是相較於全球其他高校,台灣學校「進步速度不夠快」。她強調,高等教育界競爭激烈,荷蘭、新加坡、菲律賓等國在「雇主聲譽」方面表現突出,而瑞典、紐西蘭則在「就業成果」方面成績優異。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和成功大學共有4所學校在「雇主聲譽」指標中排名全球前200,台大的「就業成果」更位居世界第11名,顯示台灣高校實力依然不容小覷。特納建議,面對國際激烈競爭,台灣高校需要加快進步步伐。
針對台灣高校在國際網絡相關指標表現較弱的問題,特納表示,台灣實際上是極具吸引力的學習和研究目的地。隨著地緣政治變化,國際學生和專業人士更願意考慮台灣、德國、新加坡等擁有優秀高校且國際教育政策友善穩定的國家。
特納肯定台灣政府持續歡迎國際學生的政策,並指出台灣在吸引國際專業人士方面的穩定政策有助於學生和專業人士進行長期生涯規劃。她建議台灣高校應從領導層開始,系統性地發展國際合作關係,這不僅能創造長期效益,也將提升台灣高校在國際間的聲譽和能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