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科技執法系統近年快速擴張,從5年前的2處增至現今的89處,預計今年舉發件數將突破70萬件,較2020年的2.6萬件大幅成長。北市議員曾獻瑩指出,這些違規影像仍需警察人工審核,造成基層員警工作負擔過重。
曾獻瑩表示,科技執法並非完全自動化,而是由設備拍攝違規畫面後上傳至警局雲端,再由各分局交通大隊人員下載審核、確認違規事實並製作舉發單。他形容這系統如同「24小時不睡覺的電子檢舉魔人」,但最終審核責任仍落在基層警員身上。
以大安分局為例,轄內29處科技執法點預計全年將產生超過11萬件罰單,但負責處理的交警僅7人,除審查影像外還需輪值外勤、處理交通事故及申訴案件。若每件案件需1至2分鐘審查,每名警員每年將增加400多小時的行政工作,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
曾獻瑩建議市府全面檢討流程,加速導入AI技術進行初步判斷,將明確違規與爭議案件分流處理,提升整體效率。對此,北市交通大隊回應,目前科技執法設備已採用AI運算辨識違規行為,但因舉發案件涉及民眾權利,尚未考慮由AI直接開單,仍由員警及主管從嚴審核。
交通大隊表示,全市各分局交通分隊共有61名科技執法審核人員,各分局會依轄區內案件數量調整人力配置。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科技執法取締33.5萬件,員警認證錯誤僅27件,錯誤率僅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