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富馬斯克因不滿「大而美法案」於7月3日在眾議院通過,決定與川普劃清界線,並於上週六(5日)透過其社群平台X宣布成立「美國黨」(America Party)。馬斯克聲稱代表「80%的中間選民」,挑戰現有政治體制的「一黨專政」,並計劃將首次政治行動鎖定2026年的國會期中選舉。
馬斯克此舉明顯是對川普的直接挑戰,充分展現了他的果斷性格。然而,這位曾經出錢出力支持川普和共和黨候選人的億萬富豪,如今的轉變讓許多人質疑這是否只是「自食其果」的結果。
作為全球最富有的人物,馬斯克有足夠的財力投入政治戰場。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他在南非出生,根據美國憲法規定,他無法參選總統。因此,他的政治行動並非為個人權位,而是意在削弱川普的政治影響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分裂共和黨的支持基礎。
理論上,若要對抗川普,與民主黨結盟似乎是合理選擇。但馬斯克對民主黨的某些立場(如性別多元政策)持反對態度,而許多民主黨人也不認同馬斯克的言行。這種雙向的不合使他選擇獨立建黨的道路。
美國政治制度對第三黨的發展極為不利,「美國黨」要在2026年選舉中贏得國會席位將面臨巨大挑戰。然而,馬斯克的參與可能會分散選票,特別是從共和黨陣營中吸引不滿川普的選民。
若共和黨內部確實有人因馬斯克的行動而轉向支持「美國黨」,這將嚴重削弱川普的政治基礎,甚至可能導致共和黨實質上變成「川普個人黨」。
馬斯克能否成功挑戰川普,將取決於兩個關鍵因素:「大而美法案」的實施效果以及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對美國經濟和民生的影響。只有當這兩項政策產生負面結果時,馬斯克才有可能在政治角力中取得優勢。
這場世界首富與前總統之間的政治對決,無疑將成為美國政治舞台上一場引人注目的較量。誰能笑到最後?誰會最終感嘆「相識注定成大錯」?答案值得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