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韋安觀點》大罷免筆記(三) ——國民黨會否「團滅」?這不只是幾席之爭

726大罷免逼近,民進黨立院總召柯建銘高調預言,國民黨立委將「全軍覆沒」,甚至私下表示「一定會全倒」。這樣的信心背後,固然有其政治與組織基礎,但同時也藏有關鍵變數。這場選戰,已不僅是席次攻防,更是台灣政局重構的分水嶺。
一、綠營優勢:準總統級戰役動員
民進黨早在2024年2月國會就職後即啟動罷免預熱,從謝國樑案起手,歷時近一年鋪陳,早已將此次罷免定位為「準總統級戰役」。不論是國會攻防、預算對決,還是社群論戰,皆以全黨資源投入,動員強度前所未見。
原規劃罷免41席國民黨立委,已有31席達成提案與連署門檻,首波24席已進入726投票程序,規模罕見,形同「團滅級」狙擊。
民進黨動員能力經2021年公投已見成效,即使總投票率不高,仍可動員出穩固的20至22%支持票。本次罷免熱度更勝當年,25%法定門檻對綠營而言,並非難事。
二、變數浮現:敘事鈍化與選民鬆動
「抗中保台」已從高頻敘事轉為慢性噪音,雖仍能激發核心選民,但是否仍具穿透力催動中間選民,成為問號。
年輕選民流動結構出現鬆動。柯文哲效應改變部分青年認知座標,不少原先傾綠的選民,因對民進黨失望而轉投藍白反罷免票,「小草轉向」若轉化為投票行動,將動搖綠營原先預估的結構優勢。
藍白能否動員去年總統選舉時近六成選民,是此次罷免成敗的臨界點。若僅六成藍白選民願意出來投票,實際反罷動員力僅36%;唯有催出原有七成支持者、達42%以上反罷票,才可能扭轉局勢。
三、陣營重組:藍白聯手抗綠成形
2024大選後,國民黨與民眾黨從三足鼎立轉為聯手抗綠。從民眾黨的「111釘孤枝」行動到426大遊行,雙方合作意圖明確,黃國昌(Huang Kuo-chang)公開站台藍營活動已不稀奇。
但真正的考驗是:到了選區層級,藍白能否有效分工、實質整合?罷免不是街頭活動,而是實際投票率的比拚,不能靠口號或社群氣勢過關。
四、戰術語言:精算後的動員話術
台灣總統賴清德提出的「團結十講」雖被批評空洞,實際功能是鎖定基本盤,強化敵我對比。例如他在總統辯論中說出「中華民國是災難」一語,儘管引起藍白側猛烈批評,卻未動搖其支持者,反而進一步激發核心認同。
這種話術並非用來爭取中間選民,而是經精算後的動員語言,追求的不是說理效果,而是戰術效力。
五、制度危機:民主程序的壓力測試
國民黨面對的是一場高密度、深穿透的清算性罷免。若無法在短期內重現大選投票動能,極可能陷入席次崩盤的危機。
這不僅是國民黨的困局,更是台灣政治的警訊——當罷免制度被當作戰術工具頻繁使用,當民主程序成為對手鬥爭的合法外衣,整個制度的公信力也在不斷消耗。
726是一場選戰,但更是一場制度的壓力測試。若這場壓力來自操弄而非真正問責,最終受傷的,不是哪一黨,而是整體民主信任的地基。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