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韋安觀點》美軍直擊伊朗核設施:大國博弈新拐點與帝國衰落警訊

2025年6月21日,美國總統川普宣佈對伊朗福爾道、納坦茲、伊斯法罕三處核設施實施精確打擊,標誌著美國40多年來首次對伊朗本土進行直接軍事攻擊。此次軍事行動既是對伊朗歷年威脅的回應,也將決定21世紀全球秩序走向。
美國此次行動並非無的放矢。1980年代,伊朗伊斯蘭革命領袖霍梅尼(Ruhollah Khomeini)宣稱:「這個佔領耶路撒冷的政權必須從時間的舞台上消失。」2005年,時任伊朗總統內賈德(Mahmoud Ahmadinejad)重申:「這個佔領耶路撒冷的政權必須從時間的頁面上被抹去。」
現任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Ali Khamenei)在2000年12月15日的電視佈道中聲稱:「必須從該地區根除被稱為以色列的癌性腫瘤。」2025年6月16日,伊斯蘭革命衛隊表示,針對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將持續至完全摧毀以方為止。
伊朗通過實際行動證實其威脅並非空話。德黑蘭持續發展核技術,資助哈馬斯、真主黨等代理人對以色列發動攻擊,並多次對以色列本土和海外目標實施直接軍事行動。這些具體行動使美國的預防性打擊具有現實依據。
依據五角大廈初步說明,此次軍事行動在技術層面取得成功。美國動用B-2隱形轟炸機投下6枚鑽地彈轟炸福爾道地下設施,向其他目標發射30枚戰斧巡航導彈,成功摧毀了伊朗的核濃縮能力。
然而,戰術成功能否轉化為戰略優勢仍存疑問。國際核專家指出,伊朗經過20年發展的核技術知識體系和技術人才已深入全國,儘管設備被摧毀,但核計畫重建只需時間與資源。美國武器管制協會認為,此次軍事行動可能使德黑蘭更加堅信唯有掌握核武才能對抗美國。
美國面臨關鍵選擇:是滿足於摧毀核設施的有限目標,還是進一步尋求政權更替?前白宮首席戰略師史蒂夫班農(Steve Bannon)警告:「我們不能再有另一個伊拉克。」
歷史顯示,過度軍事擴張往往導致帝國衰落。英國憑藉工業革命稱霸全球,但無法確定帝國邊界的「帝國遺產綜合症」最終使其走向衰退。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的崩潰同樣遵循相似規律:內部資源枯竭與外部壓力並存。
美國當前處境與歷史上的帝國晚期相似。美國目前在全球70多個國家保持軍事存在,維護約800個海外軍事基地。伊朗人口約9200萬,地緣戰略位置重要,強行推翻政權不僅需要巨大軍事投入,還可能引發整個中東動盪。
美國國債總額已突破35萬億美元,相當於中國、德國、日本、印度、英國五國經濟總量之和。2024財年前10個月的財政赤字達1.5萬億美元。從里根時期的0.9萬億美元到如今的35萬億美元,美國用40年將債務規模擴大近40倍。
里根時期的冷戰軍備競賽成為美國債務急劇膨脹的起點。冷戰結束後,美國為維護石油美元體系與全球主導權,不斷擴張軍事部署。中東地區長期駐軍超過4萬人,維持數十個軍事基地。
自2001年「9·11」事件以來,美國在反恐戰爭上的總投入已達8萬億美元,其中僅阿富汗戰爭即耗資2.26萬億美元。布朗大學預測,若不再新增軍事借款,僅後9/11戰爭產生的利息,至2050年代將累計達6.5兆美元。
美國從1945年二戰巔峰崛起至今僅80年,卻已出現財政惡化、債務爆炸、軍事干預過度等帝國晚期徵象,衰退進程比英國更為加速。
美國對伊朗核設施的軍事打擊已引發俄羅斯和中國的強烈反應。俄羅斯官員譴責美國單邊行動違反國際法,中國官員表示堅決反對任何破壞地區穩定的軍事行動。
如果美國選擇繼續單邊軍事干預道路,推進對伊朗的政權更替,可能促使中俄兩國進一步加強合作,形成對美國的戰略制衡。這種對抗格局將消耗美國更多戰略資源,加速其財政危機和霸權衰落。
相反,如果美國能夠在摧毀伊朗核威脅後適可而止,轉向與中俄就中東問題進行務實合作,則可能實現多贏局面。中國需要穩定能源供應,俄羅斯希望維護其在中東的影響力,美國要確保地區安全和盟友利益。
美國應將此次軍事行動視為威懾終點,而非更大衝突起點。首先,鞏固軍事成果,避免政權更替陷阱。其次,尋求外交解決方案,利用軍事打擊後的震懾效應,推動伊朗回到談判桌前。
中東問題的根本解決需要全球主要力量協調合作。華盛頓、莫斯科、北京、特拉維夫這四大權力中心須在相互尊重與利益平衡基礎上尋求妥協,建立長期地區穩定機制。
單極霸權的幻象正日漸破滅,而多極世界的真實已在區域衝突中悄然成形。繼續按照冷戰思維進行零和博弈,可能讓美國重蹈帝國覆轍。選擇與中俄在相互尊重基礎上進行有限合作,雖然意味著放棄部分霸權特權,卻可能為美國贏得更長久的戰略主動權。
美國在此次行動中短期得分,但能否轉化為戰略勝局,取決於其是否願意放下帝國迷思,擁抱多極協商的現實新秩序。通過四都聯動的外交合作鞏固軍事成果,平衡各方利益與立場,這一選擇將決定21世紀全球秩序的走向。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