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平論】卓榮泰刪地方補助惹議 「因果輪迴說」引爆民主機制危機疑慮
2025-06-09 14:23 作者 / 平秀琳
行政院長卓榮泰大砍地方補助款25%,引發朝野強烈爭議。為因應外界反彈,行政院提出將以635億元追加預算「補回」刪減部分,聲稱若立法院通過,便可恢復原本被刪除的地方建設資源。不過此舉被外界質疑是以地方預算作為政治籌碼,恐掀起破壞民主制衡與財政紀律的憂慮。
批評者指出,若讓這種「先砍後補」的預算操作成為常態,等同變相削弱國會監督功能,未來行政院每當預算遭立院刪減,即能以刪地方補助作為威脅,轉由追加案挽回自身權限,立法院形同橡皮圖章。
此外,卓榮泰日前赴地方視察時,針對補助款爭議竟提出「因果輪迴論」,主張預算刪減後的補助處理並非報復,而是一種「因果邏輯」,並表示「會優先協助支持總預算立委所屬的縣市」。此番言論引發外界質疑其將地方縣市分為「三等公民」,形同以政治忠誠劃分資源分配。
據指出,原本補助額較高的綠營縣市如高雄、台南、屏東因此次「統刪」比例較高而損失最重,但卓榮泰卻未提前與同黨縣市首長溝通,引發黨內不滿。面對批評,卓榮泰則將責任歸咎於在野黨聯手刪減總預算。
分析指出,若依卓榮泰邏輯,全綠立委縣市如高雄、屏東、台南、嘉義、宜蘭、澎湖將獲得優先恢復補助款;而藍綠混合的縣市如台中、台北、新北、雲林、彰化則被認為處於次一級;至於全由藍委掌控的縣市如基隆、桃園、苗栗、南投、花蓮、台東等,恐成為預算恢復的最末段班,形同被懲罰。
外界痛批,這種「聽話才有糖吃」的邏輯,嚴重違背財政公平原則,也動搖行政立法分立的民主根基。將全民稅金作為政治工具使用,無異於變相將國庫視為黨產操作。
除了卓榮泰被批評以「人質治理」操控預算,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沈伯洋也因其長期「高風險族群」發言而遭質疑其言論權勢過大。批評者指出,沈伯洋曾多次指責與中國交流為統戰,卻未正面說明其家族企業與中國貿易的實際情況,令人質疑其標準是否一致。
輿論強烈關注此番「政治分配預算」、「定義敵我對立」的治理風格是否已進一步演變為「正說了算」,台灣民主體制是否正逐步滑入以人治代法治的危險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