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率先取消對中國小額包裹的關稅豁免政策,全球多國紛紛跟進,歐盟與日本也計劃加入此行列。儘管面臨稅制變革,航空貨運業界高階主管認為,電商市場雖可能放緩成長速度,但整體仍將維持上升趨勢。
今年5月2日,美國正式取消對中國800美元以下小額包裹的關稅豁免,此舉引發連鎖效應。法國公共帳戶部長德蒙查蘭警告,此政策可能導致更多中國商品轉向歐洲市場。歐盟委員會已提出草案,計劃對進入歐盟的小包裹徵收2歐元統一費用,透過倉庫配送的包裹則收取50歐分手續費。據統計,2024年進入歐盟市場的低於150歐元小額包裹約46億件,其中91%來自中國。
日本財務省也公布新草案,計劃於2026年起取消1萬日元(約新台幣2076元)以下進口商品的消費稅豁免,對Temu、SHEIN等平台的小額包裹加徵10%消費稅。日本作為全球第四大電商市場,去年1萬日元以下小額包裹進口量達1.6966億件,進口值4258億日元,五年內增長約5倍。
除此之外,馬來西亞、巴西、墨西哥及越南等國也已實施類似政策。馬來西亞自去年起對低於500林吉特的進口商品加徵10%稅;巴西對50美元以下進口商品徵收20%進口稅;墨西哥對通過快遞進口的小額貨物徵收17%-19%關稅;越南則自今年2月取消對低於100萬越南盾進口商品的加值稅豁免。
航空貨運業界高階主管分析,各國政策主要目的是縮小實體零售與電商間的成本差距。然而,由於電商無需租用店面且人力成本較低,即使加徵關稅後,其成本優勢仍然存在。加上消費者網購習慣已然形成,電商業預計將持續成長,只是增速可能放緩。星展銀行最新報告也指出,東南亞電子商務預計到2030年銷售額將從2024年的1840億美元增至4100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達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