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全球超過30個國家的植物藝術家齊聚一堂的「2025全球植物學藝術大展」(BotanicalArtWorldwide,BAW2025)正式啟動,台灣今年首次參與這場全球同步展覽,展覽首度落地彰化,由台灣植物學藝術協會(TABA)策劃,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協力支持,於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當天在成美藝廊隆重開幕,與全球同步共振。
圖說_與會貴賓專注的瀏覽成美藝廊展場作品_(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提供)
<img"=""id="pi3_1"width="169.746235765077"src="blob:https://www.bigmedia.com.tw/ee222c7f-9f16-4c8d-9b8e-77a5b6b0dc03">
該展由社團法人台灣植物學藝術協會(TABA)策劃,為台灣地區首場且同為首次參與與全球30個國家同步展出的國際盛會,見證植物學藝術所傳遞的環境意識與文化傳承。開展活動邀請台灣大學植物標本館館長胡哲明教授、農業部林試所所長曾彥學、客家委員會副主委邱星崴等重要產、官、學貴賓以及來自海內外眾多熱愛植物藝術的愛好者共同參與。
BAW2025是一項橫跨五大洲、由30多國植物學藝術協會共同舉辦的全球展覽計畫,參與國家包含澳洲、巴西、加拿大、中國、法國、印度、日本、墨西哥、美國與台灣等,每國皆以「遺產作物」為主題舉辦同步展覽,藉由藝術創作呈現植物的多樣性、文化價值與生態重要性。
台灣展區以「客家作物遺產」為策展主題,特別聚焦於與客家文化緊密相連的農作物,如艾納香(大風草)、鼠麴草、高粱、花生、龍眼等。由36位藝術家歷時兩年創作的82件作品,涵蓋水彩、色鉛筆與數位媒材等多樣技法,細膩描繪作物樣貌與文化意涵,展現植物學藝術融合自然觀察與文化記憶的獨特魅力。
台灣植物藝術家協會(TABA)自成立以來積極推動植物學藝術的普及與深化,創會理事長暨本次策展人陳安瑾回憶道:「我在2019年於成美藝廊舉辦個展,多年來致力於培育創作者、推廣植物美學,並持續在社區大學開設相關課程。此次能與全球同步參展,是推廣台灣植物藝術的重要突破。」
本次展覽地點選在深耕在地文化多年的成美藝廊,更賦予展覽深層意義。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邱慧珊在致詞時表示:「成美藝廊自1998年創立以來,始終肩負縮短城鄉差距的使命,讓藝術在地方落地生根。這次展覽匯聚全球30國作品,從永靖出發,讓台灣的植物藝術被世界看見,也讓地方與國際連結。」
展覽自5月9日至6月24日止。根據TABA歷年展覽數據推估,本次展覽預計吸引超過3,000人次觀展,誠摯邀請所有熱愛藝術、關心土地與生態永續的民眾前來共賞,感受畫布上那來自土地深處的文化生命力與環境關懷。更多活動與展覽詳情,歡迎關注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inghsinhedefoundation
來自全球超過30個國家的植物藝術家齊聚一堂的「2025全球植物學藝術大展」(Botanical Art Worldwide, BAW 2025)正式啟動,台灣今年首次參與這場全球同步展覽,展覽首度落地彰化,由台灣植物學藝術協會(TABA)策劃,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協力支持,於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當天在成美藝廊隆重開幕,與全球同步共振。
圖說_與會貴賓專注的瀏覽成美藝廊展場作品_(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提供)
|
<img "="" id="pi3_1" width="169.746235765077" src="blob:https://www.bigmedia.com.tw/ee222c7f-9f16-4c8d-9b8e-77a5b6b0dc03">
該展由社團法人台灣植物學藝術協會(TABA)策劃,為台灣地區首場且同為首次參與與全球30個國家同步展出的國際盛會,見證植物學藝術所傳遞的環境意識與文化傳承。開展活動邀請台灣大學植物標本館館長胡哲明教授、農業部林試所所長曾彥學、客家委員會副主委邱星崴等重要產、官、學貴賓以及來自海內外眾多熱愛植物藝術的愛好者共同參與。
BAW 2025 是一項橫跨五大洲、由30多國植物學藝術協會共同舉辦的全球展覽計畫,參與國家包含澳洲、巴西、加拿大、中國、法國、印度、日本、墨西哥、美國與台灣等,每國皆以「遺產作物」為主題舉辦同步展覽,藉由藝術創作呈現植物的多樣性、文化價值與生態重要性。
台灣展區以「客家作物遺產」為策展主題,特別聚焦於與客家文化緊密相連的農作物,如艾納香(大風草)、鼠麴草、高粱、花生、龍眼等。由36位藝術家歷時兩年創作的82件作品,涵蓋水彩、色鉛筆與數位媒材等多樣技法,細膩描繪作物樣貌與文化意涵,展現植物學藝術融合自然觀察與文化記憶的獨特魅力。
台灣植物藝術家協會(TABA)自成立以來積極推動植物學藝術的普及與深化,創會理事長暨本次策展人陳安瑾回憶道:「我在2019年於成美藝廊舉辦個展,多年來致力於培育創作者、推廣植物美學,並持續在社區大學開設相關課程。此次能與全球同步參展,是推廣台灣植物藝術的重要突破。」
本次展覽地點選在深耕在地文化多年的成美藝廊,更賦予展覽深層意義。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邱慧珊在致詞時表示:「成美藝廊自1998年創立以來,始終肩負縮短城鄉差距的使命,讓藝術在地方落地生根。這次展覽匯聚全球30國作品,從永靖出發,讓台灣的植物藝術被世界看見,也讓地方與國際連結。」
展覽自5月9日至6月24日止。根據TABA歷年展覽數據推估,本次展覽預計吸引超過3,000人次觀展,誠摯邀請所有熱愛藝術、關心土地與生態永續的民眾前來共賞,感受畫布上那來自土地深處的文化生命力與環境關懷。更多活動與展覽詳情,歡迎關注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inghsinhedefoundation

植物學藝術(Botanical Art)是一種結合科學精確性與藝術表現的創作形式,它強調對植物形態、結構和特徵的精確描繪,同時保持藝術性的表現。這門藝術形式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中世紀的草藥書籍插圖,在文藝復興時期開始蓬勃發展,並在18-19世紀達到黃金時期。
全球植物學藝術大展(Botanical Art Worldwide, BAW)是由美國植物藝術家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Botanical Artists, ASBA)於2018年首次發起的全球性展覽活動,目的是透過藝術方式提升人們對植物多樣性、生態保育和文化意義的認識。每屆展覽都會選定一個共同主題,由各參與國家依據自身文化背景進行詮釋和創作。
「遺產作物」(Heritage Crops)指的是在特定地區或文化中具有歷史意義、傳統價值的農作物品種,這些作物往往與當地的飲食文化、農耕習慣和社會生活緊密相連。保存這些遺產作物對於維護生物多樣性、文化傳承和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客家族群在台灣的農業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他們的農耕文化形成了獨特的客家飲食與生活方式。本次展覽提到的艾納香(大風草)、鼠麴草、高粱、花生、龍眼等作物,都與客家文化有深厚連結:艾納香在客家傳統醫藥中被用於治療風寒;鼠麴草是客家特色飲品「擂茶」的重要成分;高粱與客家釀酒文化相關;花生和龍眼則是客家傳統零食與糕點的材料。
台灣植物學藝術協會(Taiwan Association of Botanical Artists, TABA)成立於2017年,是台灣首個專門推廣植物學藝術的非營利組織,透過展覽、課程和國際交流等活動,致力於提升台灣民眾對植物藝術的認識,並培養專業植物藝術創作人才。
成美藝廊位於彰化縣永靖鄉,是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於1998年成立的藝文空間,多年來致力於推動藝術下鄉,縮小城鄉藝術資源差距,並提供在地藝術家展出平台。藝廊定期舉辦各類藝術展覽、講座和工作坊,成為彰化地區重要的藝文中心。
國際博物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是由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於1977年設立的國際性紀念日,定於每年5月18日,旨在提高公眾對博物館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的認識。每年都會設定不同的主題,鼓勵全球博物館舉辦相關活動,促進文化交流與對話。
現正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