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詩句「每逢佳節倍思親」道盡節日時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這句千古流傳的詩出自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人僅在17歲時寫下這首動人之作,卻道出千年不變的鄉愁情感。
王維年少離家,只身在長安備考,重陽節當天,思念遠方家人之情油然而生。他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異鄉」、「異客」、「獨」等字詞精準描繪出舉目無親的孤單與思念。
這首詩的情感層次豐富,不僅展現聽覺與視覺之美,還傳遞出王維與家人深厚的感情。古人重視節令習俗,尤其重陽節常配戴茱萸、登高避邪,而王維藉由這些意象,寫出兄弟間在節日時刻卻少了自己的一份遺憾,將思親之情轉化為詩句,感動歷代讀者。
此外,節目中也介紹了重陽節的傳說故事,相傳東漢時期的桓景聽從仙人建議,在九月九日率眾登高、佩茱萸、飲菊花酒以避災,最終成功擊退瘟神。自此,重陽節便成為驅邪避災、敬老祈福的重要節日,也因此又稱「敬老節」。
節目最後也特別釐清常見誤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山東」非現代行政區概念,而是指黃河以東的故鄉,王維當時的家人實際位於今日山西的寒谷關一帶。
這段深情詩意與古老節慶的交織,再度喚起人們對家庭團圓的珍惜,也提醒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更應珍視與親人共度的每一刻。
經典詩句「每逢佳節倍思親」道盡節日時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這句千古流傳的詩出自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人僅在17歲時寫下這首動人之作,卻道出千年不變的鄉愁情感。
王維年少離家,只身在長安備考,重陽節當天,思念遠方家人之情油然而生。他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異鄉」、「異客」、「獨」等字詞精準描繪出舉目無親的孤單與思念。
這首詩的情感層次豐富,不僅展現聽覺與視覺之美,還傳遞出王維與家人深厚的感情。古人重視節令習俗,尤其重陽節常配戴茱萸、登高避邪,而王維藉由這些意象,寫出兄弟間在節日時刻卻少了自己的一份遺憾,將思親之情轉化為詩句,感動歷代讀者。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王維(699年-759年)是盛唐時期著名的詩人、畫家,有「詩佛」之稱。他不僅在詩歌上有很高成就,也精通音樂和繪畫,是中國藝術史上罕見的多才多藝人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王維早年的作品,除了文章提到的思鄉情感外,這首詩在藝術上也有「情景交融」的特點,將節日氛圍與個人情感巧妙結合,是唐詩中的經典之作。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節日,又稱「登高節」、「菊花節」。「重陽」一詞源於「九九」都是陽數,兩陽相重,故稱「重陽」。重陽節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除了文章提到的登高避邪、佩戴茱萸外,還有飲菊花酒、賞菊花、吃重陽糕等習俗。
茱萸是一種木本植物,其果實和枝葉有特殊香氣,古人認為它能驅邪避惡,所以重陽節時人們會將茱萸枝葉插在頭上或做成香囊佩戴。
關於「山東」的地理概念,古代「山東」指的是太行山以東、東岳泰山一帶的區域,而非現代的山東省。王維的故鄉在今天的山西省蒲州(今永濟市)附近,當時屬於唐代的京兆郡。
重陽節在2006年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現代社會,重陽節也被賦予了尊老敬老的新含義,1989年,我國將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以弘揚中華民族敬老、愛老、助老的傳統美德。
此外,節目中也介紹了重陽節的傳說故事,相傳東漢時期的桓景聽從仙人建議,在九月九日率眾登高、佩茱萸、飲菊花酒以避災,最終成功擊退瘟神。自此,重陽節便成為驅邪避災、敬老祈福的重要節日,也因此又稱「敬老節」。
節目最後也特別釐清常見誤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山東」非現代行政區概念,而是指黃河以東的故鄉,王維當時的家人實際位於今日山西的寒谷關一帶。
這段深情詩意與古老節慶的交織,再度喚起人們對家庭團圓的珍惜,也提醒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更應珍視與親人共度的每一刻。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現正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