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駐日台灣文化中心19日在東京舉辦「台灣人權及音樂故事展—高一生先生,三代的家族之歌」,展覽聚焦於1954年白色恐怖時期被槍決的鄒族音樂家高一生及其家族的生命歷程。駐日代表李逸洋出席開幕式時呼籲:「我們必須更加珍惜並守護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
這項年度大展深入探討高一生(1908-1954年)的教育背景、音樂創作、政治參與及獄中書信,同時特別呈現其長女高菊花的傳奇人生。高菊花因父親事件被迫改名「派娜娜」進入演藝圈,成為1950年代備受歡迎的拉丁歌后,卻長期遭受政治監控,背負著無法言說的傷痛。到了第三代,音樂人高慧君、高蕾雅,演奏家高崇文、高健雄等人在民主台灣終能自由創作,譜寫屬於自己的樂章。
李逸洋在致詞時分享自身經歷:「作為戒嚴時期蓬萊島案的政治受難者之一,我的名字被銘刻在國家人權博物館的紀念碑上。身為音樂愛好者,今天參加這個展覽,感受格外深刻。」他強調,台灣的民主自由是無數前輩犧牲換來的珍貴資產,面對中國威脅,更應從高一生家族的故事中汲取教訓,防止歷史悲劇重演。
現年85歲的高英傑—高一生的兒子—表示感謝主辦單位安排此次展覽,讓父親曾被掩蓋的理想與家族故事得以被世人理解與記憶。他在開幕式上回憶道:「1952年9月10日父親被羈押時,我妹妹高美英才9個月大,我們家頓時陷入谷底。」高英傑與穿著鄒族傳統服裝的妹妹高美英在現場演唱了鄒族古謠及高一生創作的「杜鵑山」、「長春花」,展現對家族與土地的深厚情感。
導覽過程中,高英傑指著父親最後一封家書,上面用日文寫著:「請準備白色的襯褲和一張4尺見方的白色包袱巾」。他哽咽表示:「每次看到這段文字就忍不住落淚,因為白色包袱巾是用來包裹屍骨之用。」
開幕活動還邀請了音樂家蘇維倫(白色恐怖受害者商滿生的外孫女)與台音雅頌藝文社、台灣文化中心文化講座歌謠班老師張瑞銘合作,帶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