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雲林縣擁有上千隻數量的黃金蝙蝠(金黃鼠耳蝠),如今因棲地環境變遷與污染等因素,數量已急劇下降至僅剩百餘隻。為了全面了解並保育這種被列為國家易危等級的珍貴物種,黃金蝙蝠生態館正式啟動「公民調查科學活動」,邀請民眾共同參與調查工作。
黃金蝙蝠生態館館長張恒嘉表示,這種金黃色外表的蝙蝠主要分布於阿富汗、巴基斯坦、越南、中國及台灣等地區,而台灣的數量曾是最多的,主要集中在雲林、嘉義及台南一帶。每年清明節前後,牠們會來到雲林水林、北港等地棲息繁衍,恰巧在農曆三月底聚集,彷彿是向媽祖祝壽,因此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媽祖蝠」。
然而,原本在水林鄉許宅的「宅棲群聚」與北港糖廠、北港運動公園的「樹棲群聚」已幾乎消失。目前雲林縣內僅存的百餘隻黃金蝙蝠主要分布在水林鄉各處。為了挽救這種瀕危物種,黃金蝙蝠生態館今年擴大調查範圍至全國,預計進行至10月,希望能進行更全面性的記錄與系統性保育工作。
調查方式包括招募曾經回報黃金蝙蝠蹤跡或長期關心黃金蝙蝠的民眾加入行列,同時由生態館人員及志工進行日夜間監測,重新檢視近300處曾有黃金蝙蝠出現的地點。此外,調查團隊將以2至3人為一組,利用超音波監測器搜尋環境中蝙蝠的聲音。
生態館也宣布,將於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當晚舉辦夜間動物調查體驗活動,讓民眾了解蝙蝠對生態系統的重要貢獻,並提高大眾對保育工作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