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25年5月19日--大自然保護協會(TheNatureConservancy,簡稱TNC)呼籲社會各界積極表達對加強海洋保育的支持,並將相關訴求納入香港即將更新的《生物多樣性策略行動計劃》(BiopersityStrategyandActionPlan,BSAP)。該計劃現正展開為期兩個月的公眾諮詢。鑑於政府承諾於2025年底前完成BSAP更新,TNC促請漁農自然護理署(Agriculture,FisheriesandConservationDepartment,AFCD)在新一輪政策中納入具體而有力的措施,以保護和修復重要的沿岸生態系統,特別是蠔礁這類在全球屬於極度瀕危的海洋生境。緊急呼籲加強海洋保護:大自然保護協會促請政府加強保護措施及修復香港瀕危的蠔礁,並納入即將更新的生物多樣性政策儘管香港擁有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棲息物種超過5,900種,佔中國內地已記錄海洋物種數量的四分之一以上,但海洋保育工作卻遠遠落後於陸地保育。目前,香港僅約6%的海域受到保護,遠低於全球30%的保育目標。許多具生態價值的重要棲息地,包括蠔礁,仍未被納入保護區範圍,尤其在西部水域更面臨持續的威脅。蠔礁和其他貝類礁對人類和地球均具有重要的價值,包括支持漁業生產、提供生物棲息地、調節水質和保護沿海。然而,在過去兩個世紀以來,全球85%以上的貝類礁生態系統已經消失。香港亦不例外。歷史上的挖泥、填海和城市發展,已摧毀了遍佈全港、曾經豐富的蠔礁棲息地。現時,僅存的蠔礁尚未被正式認可為具生態重要性,亦未受到保護,因而極易受到持續捕撈、棲息地退化及填海工程的威脅,包括擬建的交椅洲人工島計劃,而該項目的環境影響評估中並未考慮到貝類礁的存在與價值。「生態修復為自然和人類帶來巨大機遇。然而,生態修復並非毫無難度和挑戰,因此它不能取代自然保育,更不應被視為破壞或退化生態系統行為的合理依據。」大自然保護協會(TNC)環境保育副總監湯詠霖(MarineThomas)表示。「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對可持續發展的未來至關重要。」香港大學海洋科學學院研究所(SwireInstituteofMarineScience,SWIMS)BaydenRusell教授表示,「我們必須立即行動,修復蠔礁,保護我們的生物多樣性。」隨著BSAP正進行檢討,公眾迎來十年一遇的機會,推動更具成效的海洋保護政策,保障香港水域的生態健康。TNC將向AFCD提交正式建議,並呼籲公眾於2025年7月11日截止日前積極發表意見,共同參與塑造本地海洋保育的未來。TNC對BSAP的重點建議為了逆轉生物多樣性流失並加強沿岸地區的韌性,TNC建議在更新的BSAP中優先考慮以下重點範疇:擴大海洋保護區(MarineProtectedAreas,MPAs)以保護沿岸生態系統透過劃定新的海洋保護區及實施其他有效的區域性保育措施(Othereffectivearea-basedconservationmeasures,OECMs),擴大保護範圍,以實現全球「30x30」保育目標。優先納入生物多樣性熱點和現時保護不足的棲息地類型,重點涵蓋南大嶼山、東涌、牛尾海和后海灣沿岸地區等具生態價值的區域。啟動大規模修復退化的蠔類生態系統,以遏止生物多樣性流失並改善水質《2030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指出,僅靠保育已不足以應對生物多樣性流失,必須同步擴大全球修復行動,方能有效扭轉生物多樣性的持續流失。可行性評估,結果顯示蠔礁修復方案不僅有科學依據,亦具備實際執行的可行性。目前的主要障礙是缺乏合適海床區域的使用權限,限制了復育工作的推展。為了重建這些重要的生態系統,我們建議:將具針對性的修復策略納入海岸公園管理計劃。在保護區以外提供合適海床區域,以支持修復工作。在2030年前,在至少30%的合適海灣開展蠔礁修復項目,以提高生物多樣性、改善水質,並重建生態系統的韌性。加強對瀕危物種和生態系統的法律保護建立並持續更新本地瀕危物種和生態系統名單,以作為制定保育優先次序的依據。為支援此工作,TNC正聯同香港大學進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theInternationalUnionforConservationofNature,IUCN)生態系統紅色名錄評估,針對本港的蠔礁生境進行科學評估,為正式確認和保護這些瀕危棲息地提供科學依據。更新和修訂相關法例,以正式確認本地瀕危物種及生態系統清單,並將法律保護範圍擴展至目前未受保護但已受威脅的物種,包括蠔和重要的海洋魚類。制定針對特定物種的保育行動計劃,透過擴大海洋保護區和加強修復棲息地,重建如蠔礁等瀕危生態系統。「這是一個關鍵時刻,讓公眾有機會發聲,共同參與香港海洋未來的規劃。我們正處於關鍵的十字路口;如果我們現在行動,便有望恢復這些曾經豐盛的海洋生態系統,為下一代締造更潔淨的水質、更健康的漁業,以及更具韌性的海岸線;反之,若我們選擇漠視,則可能繼續破壞海洋,導致無法逆轉的後果。」大自然保護協會(TNC)環境保育副總監湯詠霖(MarineThomas)表示。TNC呼籲公眾積極參與BSAP的公眾諮詢,大家可以電郵至AFCD(
[email protected]),或瀏覽AFCD專屬網頁:https://www.afcd.gov.hk/tc_chi/conservation/Con_hkbsap/updating_bsap/updating_bsap.html,了解建議修訂詳情。公眾諮詢期由2025年5月12日至7月11日。如欲進一步了解蠔礁及其對香港的重要性,市民可觀看由TNC參與製作的紀錄片《香江遺礁》(CityofShells:OurForgottenOysterReefs),深入探討這些被遺忘的生態系統、文化和歷史價值,以及修復蠔礁所帶來的珍貴契機。紀錄片現已上線,詳情請瀏覽:www.cityofshells.com,或親臨太古廣場於5月29日至6月11日舉行的《滄海遺礁:重現香港海洋文化與生態保育》展覽,了解更多詳情。關於大自然保護協會(TNC),香港大自然保護協會(TNC)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國際保育非牟利組織,一直致力於世界各地為大自然及人類保護具重要生態價值的土地和水資源。TNC遵循以科學為基礎的保護理念,為全球保育難題創造嶄新的解決方案,使大自然和人類共存。我們現時正在應對氣候變化,以前所未有的規模保護土地、淡水和海洋,以可持續的方式提供糧食和水資源,幫助城市變得更具可持續性。我們的項目遍及81多個國家和地區,採用協作方式與當地社區、政府、私營部門等合作,開展各種保育項目和活動。TNC在亞太地區進行各種保育工作已超過30年,在澳洲、中國內地、香港、印尼、蒙古、紐西蘭和太平洋島國開展了多個項目。TNC是2019年「呂志和獎—持續發展獎」之得主。如欲了解更多有關TNC於香港的工作,請瀏覽:大自然保護協會(tnc.org.hk)如果你也關心環境保護與野生動物保育,歡迎支持TNC的工作,參與我們的社區項目和活動,攜手守護環境與野生動物,歡迎關注TNC香港的社交平台專頁,獲取更多環境保育資訊:Facebook:TNCHK大自然保護協會Instagram:@tnc_hk關於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SWIMS)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SWIMS)是全球領先的海洋研究機構之一。SWIMS的科學研究專注於人類與海洋之間的相互關係,特別是沿海生態系統的研究,這些淺海環境是數億人賴以維生的基礎。SWIMS利用先進技術和創新的跨學科方法,研究人類行為(如氣候變化和污染)對海洋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並提供基於科學的解決方案,以保護、恢復和可持續管理海洋資源。香港擁有悠久的海洋傳統和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這是SWIMS的本地根基,但其影響是遍及全球。自1990年成立以來,SWIMS已培訓了來自30多個國家的數百名科學家,這些科學家在全球海洋研究和保育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香港 2025年5月19日 -- 大自然保護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簡稱TNC)呼籲社會各界積極表達對加強海洋保育的支持,並將相關訴求納入香港即將更新的《生物多樣性策略行動計劃》(Biopersity Strategy and Action Plan, BSAP)。該計劃現正展開為期兩個月的公眾諮詢。鑑於政府承諾於2025年底前完成BSAP更新,TNC促請漁農自然護理署(Agriculture, Fisheries and Conservation Department, AFCD)在新一輪政策中納入具體而有力的措施,以保護和修復重要的沿岸生態系統,特別是蠔礁這類在全球屬於極度瀕危的海洋生境。
緊急呼籲加強海洋保護: 大自然保護協會促請政府加強保護措施及修復香港瀕危的蠔礁, 並納入即將更新的生物多樣性政策
儘管香港擁有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棲息物種超過5,900種,佔中國內地已記錄海洋物種數量的四分之一以上,但海洋保育工作卻遠遠落後於陸地保育。目前,香港僅約6%的海域受到保護,遠低於全球30%的保育目標。許多具生態價值的重要棲息地,包括蠔礁,仍未被納入保護區範圍,尤其在西部水域更面臨持續的威脅。
蠔礁和其他貝類礁對人類和地球均具有重要的價值,包括支持漁業生產、提供生物棲息地、調節水質和保護沿海。然而,在過去兩個世紀以來,全球85%以上的貝類礁生態系統已經消失。香港亦不例外。歷史上的挖泥、填海和城市發展,已摧毀了遍佈全港、曾經豐富的蠔礁棲息地。現時,僅存的蠔礁尚未被正式認可為具生態重要性,亦未受到保護,因而極易受到持續捕撈、棲息地退化及填海工程的威脅,包括擬建的交椅洲人工島計劃,而該項目的環境影響評估中並未考慮到貝類礁的存在與價值。
「生態修復為自然和人類帶來巨大機遇。然而,生態修復並非毫無難度和挑戰,因此它不能取代自然保育,更不應被視為破壞或退化生態系統行為的合理依據。」 大自然保護協會( TNC )環境保育副總監湯詠霖( Marine Thomas )表示。
「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對可持續發展的未來至關重要。」 香港大學海洋科學學院研究所( Swire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 SWIMS ) Bayden Rusell 教授表示,「我們必須立即行動,修復蠔礁,保護我們的生物多樣性。」
隨著BSAP正進行檢討,公眾迎來十年一遇的機會,推動更具成效的海洋保護政策,保障香港水域的生態健康。TNC將向AFCD提交正式建議,並呼籲公眾於2025年7月11日截止日前積極發表意見,共同參與塑造本地海洋保育的未來。
TNC 對 BSAP 的重點建議
為了逆轉生物多樣性流失並加強沿岸地區的韌性,TNC建議在更新的BSAP中優先考慮以下重點範疇:
- 擴大海洋保護區( Marine Protected Areas, MPAs )以保護沿岸生態系統
- 透過劃定新的海洋保護區及實施其他有效的區域性保育措施(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 OECMs),擴大保護範圍,以實現全球「30x30」保育目標。
- 優先納入生物多樣性熱點和現時保護不足的棲息地類型,重點涵蓋南大嶼山、東涌、牛尾海和后海灣沿岸地區等具生態價值的區域。
- 啟動大規模修復退化的蠔類生態系統,以遏止生物多樣性流失並改善水質
《2030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指出,僅靠保育已不足以應對生物多樣性流失,必須同步擴大全球修復行動,方能有效扭轉生物多樣性的持續流失。可行性評估,結果顯示蠔礁修復方案不僅有科學依據,亦具備實際執行的可行性。目前的主要障礙是缺乏合適海床區域的使用權限,限制了復育工作的推展。為了重建這些重要的生態系統,我們建議: - 將具針對性的修復策略納入海岸公園管理計劃。
- 在保護區以外提供合適海床區域,以支持修復工作。
- 在2030年前,在至少30%的合適海灣開展蠔礁修復項目,以提高生物多樣性、改善水質,並重建生態系統的韌性。
- 加強對瀕危物種和生態系統的法律保護
- 建立並持續更新本地瀕危物種和生態系統名單,以作為制定保育優先次序的依據。為支援此工作,TNC正聯同香港大學進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 生態系統紅色名錄評估,針對本港的蠔礁生境進行科學評估,為正式確認和保護這些瀕危棲息地提供科學依據。
- 更新和修訂相關法例,以正式確認本地瀕危物種及生態系統清單,並將法律保護範圍擴展至目前未受保護但已受威脅的物種,包括蠔和重要的海洋魚類。
- 制定針對特定物種的保育行動計劃,透過擴大海洋保護區和加強修復棲息地,重建如蠔礁等瀕危生態系統。
「這是一個關鍵時刻,讓公眾有機會發聲,共同參與香港海洋未來的規劃。我們正處於關鍵的十字路口;如果我們現在行動,便有望恢復這些曾經豐盛的海洋生態系統,為下一代締造更潔淨的水質、更健康的漁業,以及更具韌性的海岸線;反之,若我們選擇漠視,則可能繼續破壞海洋,導致無法逆轉的後果。」 大自然保護協會( TNC )環境保育副總監湯詠霖( Marine Thomas )表示。
TNC呼籲公眾積極參與BSAP的公眾諮詢,大家可以電郵至AFCD ([email protected]),或瀏覽AFCD專屬網頁:https://www.afcd.gov.hk/tc_chi/conservation/Con_hkbsap/updating_bsap/updating_bsap.html,了解建議修訂詳情。公眾諮詢期由2025年5月12日至7月11日。
如欲進一步了解蠔礁及其對香港的重要性,市民可觀看由TNC參與製作的紀錄片《香江遺礁》 (City of Shells: Our Forgotten Oyster Reefs),深入探討這些被遺忘的生態系統、文化和歷史價值,以及修復蠔礁所帶來的珍貴契機。紀錄片現已上線,詳情請瀏覽:www.cityofshells.com,或親臨太古廣場於5月29日至6月11日舉行的《滄海遺礁: 重現香港海洋文化與生態保育》展覽,了解更多詳情。
關於大自然保護協會( TNC ),香港
大自然保護協會(TNC)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國際保育非牟利組織,一直致力於世界各地為大自然及人類保護具重要生態價值的土地和水資源。TNC遵循以科學為基礎的保護理念,為全球保育難題創造嶄新的解決方案,使大自然和人類共存。我們現時正在應對氣候變化,以前所未有的規模保護土地、淡水和海洋,以可持續的方式提供糧食和水資源,幫助城市變得更具可持續性。我們的項目遍及81多個國家和地區,採用協作方式與當地社區、政府、私營部門等合作,開展各種保育項目和活動。TNC在亞太地區進行各種保育工作已超過30年,在澳洲、中國內地、香港、印尼、蒙古、紐西蘭和太平洋島國開展了多個項目。TNC是2019年「呂志和獎 — 持續發展獎」之得主。如欲了解更多有關TNC 於香港的工作,請瀏覽:大自然保護協會 (tnc.org.hk)
如果你也關心環境保護與野生動物保育,歡迎支持TNC的工作,參與我們的社區項目和活動,攜手守護環境與野生動物,歡迎關注TNC香港的社交平台專頁,獲取更多環境保育資訊:
Facebook:TNC HK 大自然保護協會
Instagram: @tnc_hk
關於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 (SWIMS)
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SWIMS)是全球領先的海洋研究機構之一。SWIMS的科學研究專注於人類與海洋之間的相互關係 ,特別是沿海生態系統的研究,這些淺海環境是數億人賴以維生的基礎。SWIMS利用先進技術和創新的跨學科方法,研究人類行為(如氣候變化和污染)對海洋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並提供基於科學的解決方案,以保護、恢復和可持續管理海洋資源。香港擁有悠久的海洋傳統和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這是SWIMS的本地根基,但其影響是遍及全球。自1990年成立以來,SWIMS已培訓了來自30多個國家的數百名科學家,這些科學家在全球海洋研究和保育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生物多樣性策略行動計劃》(BSAP)是香港根據《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制定的本地行動計劃。《生物多樣性公約》於1992年在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又稱地球高峰會)上通過,旨在促進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可持續利用及公平分享因利用遺傳資源而產生的惠益。
全球"30x30"保育目標是2022年在《2030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Kunming-Montreal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中確立的國際承諾,目標是到2030年保護全球至少30%的陸地和海洋區域。目前,香港僅有約6%的海域受到保護,遠低於這一國際目標。
蠔礁是重要的海洋生態系統,扮演著多種生態功能:
1. 水質淨化 - 一個成年蠔每天可過濾約200升水,有效去除水中的懸浮物質和過量營養物
2. 生物棲息地 - 提供結構複雜的棲息環境,供多種海洋生物棲息和覓食
3. 海岸保護 - 可減緩波浪衝擊,降低海岸侵蝕
4. 碳匯功能 - 蠔殼形成過程可固定碳元素,有助減緩氣候變化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是全球最全面的瀕危物種評估系統。除了物種評估外,IUCN也建立了生態系統紅色名錄(Red List of Ecosystems),評估生態系統面臨的風險等級。蠔礁生態系統在全球範圍內已被確認為極度瀕危的生態系統,估計全球已損失超過85%的原生貝類礁。
其他有效的區域性保育措施(OECMs)是指除了正式保護區外,能夠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管理區域。這概念於2018年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4次締約方大會上正式確立,目的是認可那些雖非以保育為主要目標,但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有實質貢獻的區域。
在香港歷史上,蠔養殖業曾是重要的傳統產業,特別是在新界西北部如后海灣、大澳等地區。深灣蠔(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是香港本地特有種,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生態價值。
交椅洲人工島計劃是香港「明日大嶼願景」的一部分,計劃在交椅洲附近海域填海約1,000公頃,發展住宅和商業用途。環保團體擔憂此計劃可能對附近海域生態系統,包括潛在的蠔礁生境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
生態修復(Ecological Restoration)是指協助受損、退化或被破壞的生態系統恢復的過程。在海洋環境中
現正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