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台辦近日在福州舉辦的「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上,發布「福馬同城生活圈」第二批政策,宣布將「福州馬祖產業合作園區」出口產品納入RCEP發證範圍,引發學者對台資企業可能被「中資化」管理的擔憂。
此次公布的第二批政策共10項,主要內容包括:對在園區加工再出口至東南亞的產品提供RCEP原產地證書發證便利;支持符合條件的馬祖地區及在福州註冊的台資企業申報中國政府質量獎;為台資企業提供市場開拓平台;2025至2029年期間,對已入駐和有意願入駐園區的台資企業,每家可免租金承租國有房產等優惠措施。
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助理教授王智盛指出,中國希望藉此吸引台商前往園區設廠,使其產品出口至RCEP成員國時能享受免關稅待遇。他表示,這種「兩岸共同市場」概念是馬英九時代就在推動的,如今中國已開始落實。由於美中貿易戰使許多台商在中國出口面臨阻礙,中國透過RCEP包裝,鼓勵台商繼續在福建投資,以零關稅銷往東南亞國家。
王智盛進一步警告,這些措施實質上是將台資視為「中資」管理,當內資和外資融合後,未來台商在中國的定位可能完全改變。
另一方面,中國商務部也於同日公告對原產自台灣及美歐日的進口共聚甲醛(POM)反傾銷調查的最終裁定,自5月19日起課徵反傾銷稅。台灣廠商中,寶理稅率為3.8%、台塑稅率為4%,其他台灣公司則高達32.6%。
經濟部表示,今年前四個月台灣出口至中國的POM金額約2013萬美元(約新台幣6.07億元),已年減25.5%。未來將持續協助石化業者分散市場,採取異業結盟、邀請海外買主來台採購洽談、加強數位行銷等方式,協助業者爭取海外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