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水利局正在雙湖公園建造一座可容納4.2萬噸水量的滯洪池,預計於今年7月底完工。這項工程不僅將強化周邊地區的防洪能力,更讓這座因位於澄清湖與金獅湖之間而得名的公園,終於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湖」。
高雄市議員何權峰在質詢中關注高雄市的防汛措施,特別針對三民區易淹水區域,呼籲市府應持續擴充滯洪量並加強排水設施,以應對極端氣候帶來的挑戰。水利局長蔡長展回應表示,大高雄目前已有25處滯洪池,總滯洪量近500萬噸,而市府仍在積極推動滯洪擴充計畫。今明兩年將推動13項新建或擴充滯洪池的方案,其中6項預計於今年底前完成,可增加約47.3萬噸的滯洪量。
雙湖公園前身是高雄規模最大的覆鼎金公墓,位於原高雄縣市交界處(三民區與仁武區之間)。市府於2016年開始將園區內超過7萬座墳墓分批遷葬,並於2018年完成,將原址改造為現在的雙湖公園。由於公園主要出入口需經過殯葬處,導致完工後人煙稀少。為改善這一情況,市府計劃從距離殯葬處較遠的另一出口開闢新路,以吸引更多市民前來休憩。
水利局進一步利用公園內的低窪區域,建造可容納4.2萬噸水量的滯洪池。有民眾在散步時來到已蓄有水的池畔,形容這裡宛如一處秘境,不僅可以登高眺望市區,還能在樹林中漫步。隨著多年的自然休養和較少的人為干擾,雙湖公園的綠色植栽已逐漸茂盛,相信隨著滯洪池的完工,這裡將會吸引更多市民前來遊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