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談判於瑞士舉行之際,傳出川普政府可能將對中國產品的關稅從145%降至50%~54%之間。對於這一稅率是否能被中國接受,國內航運業界人士持不同看法。
兩家在美國線貨量最大的超大型攬貨公司意見相左。A公司負責人認為,50%關稅將使大多數商品無利可圖,難以與其他國家競爭,中國大陸不會接受這一稅率。相反,B公司負責人則表示,中國擁有豐富物產和完整產業鏈,製造成本遠低於許多國家,且許多中國商品早已被課以高關稅,因此中國應能接受50%的關稅水平。
陽明海運前董事長謝志堅則持中間立場,他認為中國很難接受50%關稅,但若美國實施此稅率,中國輸美貨量將會增加,成本可由出口商、進口商與消費者共同承擔。不過從中長期來看,這將加速中國產業向外轉移。
謝志堅指出,根據剛結束的廣州交易會反饋,美國買主正積極尋找東南亞替代供應商,希望從中國企業在東南亞的工廠採購商品。他預測,隨著美國對中國以外國家實施的對等關稅延長90天辦法將於7月9日到期,加上美國進口商庫存將罄及傳統旺季來臨,7月必將出現出貨潮,但規模大小取決於最終稅率及中美是否達成協議。
目前,首批被加徵145%關稅的中國貨物已由7艘貨櫃船運抵美國西岸港口,總計約1.2萬箱。據航運數據顯示,4-5月亞洲至美國航線取消了90個航班,預訂量下降3-5成。美國零售聯合會預測今年下半年美國進口貨櫃量將下降至少20%,而摩根大通更預測中國輸美貨量可能大幅下降75%至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