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5月9日)是「台灣無酒日」,醫界提醒民眾,酒精已於2007年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一級致癌物,即使少量飲用也會增加罹癌風險。台灣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理事長陳恒德強調,飲酒後臉紅並非好現象,而是身體無法有效代謝乙醛的警訊,這類體質者罹癌風險更高。
研究顯示,台灣有高達49%的人口缺乏「乙醛去氫酶」(ALDH2),比例為全球最高,這意味著近半數台灣人具有「酒精不耐症」體質。當酒精進入人體後,會代謝產生具毒性的乙醛,直接損傷細胞基因並啟動致癌機制。酒精不耐症者若持續飲酒,罹癌風險將提升至70倍,若再合併抽菸、嚼檳榔,風險更可能暴增超過300倍。
根據台大醫院與酒害防治團體的資料,酒精與至少7種癌症高度相關,包括口咽癌、喉癌、食道癌、肝癌、大腸癌、直腸癌與女性乳癌等。此外,肺結核、心血管疾病、失智症及腎病等慢性病也與長期飲酒有關聯。目前台灣每10位癌症病患中,就有1人與飲酒直接相關,比例高於歐美平均的每25人1例。
陳恒德指出,許多國人仍誤信「小酌無害」或「喝酒臉紅是肝功能好」的迷思,實際上酒精對人體並無「安全劑量」。為推廣酒害防治,台灣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自2019年起倡議設立5月9日為「台灣無酒日」,並建議將「酒精不耐症基因篩檢」納入癌症篩檢項目。此項檢測可透過口腔黏膜完成,1小時內即可得知結果,費用約為新台幣1500元。
對於有飲酒成癮困擾的民眾,可善用衛福部的「酒癮治療費用補助」,每人每年最高可補助4萬元。目前全台已有138家指定戒酒治療機構,包括馬偕醫院成立的「台灣戒酒暨酒癮防治中心」,可協助民眾擺脫酒精依賴,邁向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