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國民黨罷免行動中涉及的「操名冊」與「死人連署」爭議,台南地檢署終於開出第一份起訴書。根據調查,地檢署於3月底搜索國民黨台南市黨部,並聲押副主委與總幹事,目前已對11名黨工依《偽造文書罪》與《個人資料保護法》起訴,其餘相關人員則以緩起訴處理。
此次事件主軸圍繞在國民黨為了趕在2月1日前提交第一階段罷免連署書,涉嫌以每份2至3元僱人抄寫黨員名冊。檢方指出,這些偽造連署資料在第一階段即被中選會剔除,並未實際造成損害,因此僅以一般偽造文書罪名起訴,而非引用新修正的選罷法。這起案件與過去高雄地檢署針對韓國瑜罷免案採「不起訴」結論形成對比,也引發外界對檢調標準不一的關注。
對於起訴理由與司法動作,外界質疑是否有過度動用搜索與羈押手段的必要。尤其法官最終裁定主嫌以20萬元交保,並指出檢方偵查已完整,無串證與逃亡疑慮,間接反映本案性質並非重大組織犯罪。這與中選會主委李進勇早前所言的「組織性犯罪」說法相去甚遠。
有評論指出,若單就台南市黨部內部「抄名冊」行為判定,恐難構成全國性組織犯罪,檢方若無法提出黨中央下令或系統性操作的明確證據,可能難以說服社會輿論司法公正未受政治干預。
另一方面,近來備受矚目的柯文哲京華城案也正式開庭,其核心證人朱亞虎在庭上改口稱因遭羈押壓力才會認罪,引發對「以羈押換供詞」之爭議再起。此情況也讓人聯想起罷免案中,是否同樣因長時間羈押導致當事人配合供述。
此外,司法系統近期也啟動對「鏡電視」前股東祝文宇的內線交易案調查,該案時間可追溯至13年前,引發是否因「鏡電視新聞網」近來報導不利民進黨政府,而遭政治清算之質疑。尤其該平台對經濟部長郭智輝等官員持續提出內幕報導,也被綠營部分側翼批評為「賴黑」,與前朝蔡英文政府關係更為友善。
對此連串司法行動是否具有政治操作的考量,各界高度關注。若未來各地對罷免連署的調查結果皆指向地方黨部個別行為,無法串連成系統性的組織犯罪,將使外界對司法標準一致性與比例原則提出更多質疑。
針對國民黨罷免行動中涉及的「操名冊」與「死人連署」爭議,台南地檢署終於開出第一份起訴書。根據調查,地檢署於3月底搜索國民黨台南市黨部,並聲押副主委與總幹事,目前已對11名黨工依《偽造文書罪》與《個人資料保護法》起訴,其餘相關人員則以緩起訴處理。
此次事件主軸圍繞在國民黨為了趕在2月1日前提交第一階段罷免連署書,涉嫌以每份2至3元僱人抄寫黨員名冊。檢方指出,這些偽造連署資料在第一階段即被中選會剔除,並未實際造成損害,因此僅以一般偽造文書罪名起訴,而非引用新修正的選罷法。這起案件與過去高雄地檢署針對韓國瑜罷免案採「不起訴」結論形成對比,也引發外界對檢調標準不一的關注。
對於起訴理由與司法動作,外界質疑是否有過度動用搜索與羈押手段的必要。尤其法官最終裁定主嫌以20萬元交保,並指出檢方偵查已完整,無串證與逃亡疑慮,間接反映本案性質並非重大組織犯罪。這與中選會主委李進勇早前所言的「組織性犯罪」說法相去甚遠。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關於選舉罷免連署的法律規範與爭議,我可以提供一些相關延伸知識:
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規定,罷免案連署是由提議人提出,經領取連署人名冊格式後,由提議人自行徵求連署。第一階段連署人數需達當選時原選舉區選舉人總數1%以上,第二階段則需達10%以上。這些連署人必須親自簽名,不得代簽。
在連署有效性判定方面,中選會會進行查核,包括查驗連署人身分、戶籍地是否符合規定、是否親自簽名等。偽造連署書可能涉及的法律問題包括偽造文書罪及個資法等相關規定。
歷史上類似案例中,2021年高雄市長韓國瑜罷免案的連署過程中,也曾發生連署書疑似造假的爭議,當時高雄地檢署認為無法證明有人故意偽造連署書,因此做出不起訴處分。這與本次台南地檢署對國民黨黨工提出起訴形成不同結果。
在司法調查手段方面,搜索與羈押需符合比例原則。根據刑事訴訟法,搜索需有相當理由認為犯罪嫌疑人或應扣押之物存在特定處所;羈押則需符合三要件:有相當犯罪嫌疑、有逃亡或串證之虞、所犯為死刑、無期徒刑或最輕本刑為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或有串證、逃亡、反覆實施同一犯罪之虞。
對於偽造文書罪,刑法第210條規定行使偽造私文書罪,最高可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而若涉及個人資料保護法,第41條規定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或損害他人之利益,而違法蒐集、處理或利用個人資料,致生損害於他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
選舉罷免法於2023年修正後,對於相關不法行為的處罰也有所增加,包括對偽造選舉罷免相關文件的處罰。但司法適用上需考慮罪刑法定原則及從舊從輕原則。
有評論指出,若單就台南市黨部內部「抄名冊」行為判定,恐難構成全國性組織犯罪,檢方若無法提出黨中央下令或系統性操作的明確證據,可能難以說服社會輿論司法公正未受政治干預。
另一方面,近來備受矚目的柯文哲京華城案也正式開庭,其核心證人朱亞虎在庭上改口稱因遭羈押壓力才會認罪,引發對「以羈押換供詞」之爭議再起。此情況也讓人聯想起罷免案中,是否同樣因長時間羈押導致當事人配合供述。
此外,司法系統近期也啟動對「鏡電視」前股東祝文宇的內線交易案調查,該案時間可追溯至13年前,引發是否因「鏡電視新聞網」近來報導不利民進黨政府,而遭政治清算之質疑。尤其該平台對經濟部長郭智輝等官員持續提出內幕報導,也被綠營部分側翼批評為「賴黑」,與前朝蔡英文政府關係更為友善。
對此連串司法行動是否具有政治操作的考量,各界高度關注。若未來各地對罷免連署的調查結果皆指向地方黨部個別行為,無法串連成系統性的組織犯罪,將使外界對司法標準一致性與比例原則提出更多質疑。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現正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