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網News記者蔡佩蓉/台北報導
內政部2日發布2024年第四季全國住宅價格指數,季漲0.86%,但已從去年第二季高點連續下滑收斂,去年第四季交易量也季減15.9%,呈現連續兩季下滑。而隨著時序來到5月,許多民眾觀察到今年房市普遍呈現量縮,但價格未見大跌,究竟是為什麼呢?
高源不動產估價師事務所所長陳碧源提到,行為經濟學談到,人會有規避損失的心理,訂價的決定,往往會有參考點依賴(reference-dependent)的情形。
為何台灣總出現房市成交量縮減,房價卻未見大跌?是這種心態作祟。圖/好房網News記者蔡佩蓉攝影
大部分人的參考點,適用他當初買房的價格作為參考價,如果很久以前買的房子,他的參考點就會變成最近的經驗做為參考價格。例如最近同棟鄰居賣了多少錢的高價,低於那個價格就是賣便宜,甚至認為是賠錢賣了。
同時,大部分的人都有規避損失的心態,所以不願意賠錢賣,除非讓他知道有新的房價,或趨勢是低於他的經驗值,這個經驗值,也是一種錨定效應。
只有他的參考點才會不斷下跌,真正的底價才會不斷修正,或者一直維持參考點,索性就賭一把,賭未來預期會漲,也就不賣了。
陳碧源解釋,因此當房地產市場不景氣時,除非有外力因素,否則售屋者往往會把他當初買房的價格、知道的最近的房價高點作為參考價,不願把賣價低於當初買價,或低於買價加交易成本、低於最近房價高點等。
所以現在市場充滿著仍是高價,以及不如買方認為應要有比較低的開價出現,或者賣方也直接縮手不賣了,形成有行無市,成交量大幅萎縮,卻不見顯著的破壞性價格出現。
估價師提到,房市會鬆動,在於有人的取得成本比較低,所以少賺一點,先跑無妨,但買方同時也會有規避損失或厭惡損失的心態,因此選擇先觀望。圖/好房網News記者蔡佩蓉攝影
陳碧源提到,像是不少建商仍不願意降價或大降價,寧願送東西、少支付頭期款或降規降價,因為建商也有其成本,除非資金斷鏈,人也才會死心,或被迫斷頭、出場,才會引發連鎖反應。
至於房市會鬆動,在於有人的取得成本比較低,所以少賺一點,仍有賺頭,先跑一波無妨。他表示,現在市場上就有這類人,願意開價低一點出售,但買方也會基於規避損失或厭惡損失下,怕趨勢向下,會有買到就賠的心理,寜可一動不如一靜。
陳碧源表示,目前大部分的人「參考點」還沒有改變,大多處於觀望,且交易成本過高,也會影響降價求售的意願,大家就索性觀望,採取維持現狀,因此可預期台灣房市短期間,就是這種死樣。
延伸閱讀→房仲就愛抬價多賺錢?專家拆解佣金真相:比買方更怕賣太貴10年買4房只愛老公寓 內行人曝購屋心法台中預售VS中古價差揭密!這二區中古屋平均單價僅預售屋一半!西屯區中古屋單價比預售屋便宜逾36萬元!榜上第一!我被詐騙了》房產詐騙警示:小心「地面師」奪你畢生家產
好房網News記者蔡佩蓉/台北報導
內政部2日發布2024年第四季全國住宅價格指數,季漲0.86%,但已從去年第二季高點連續下滑收斂,去年第四季交易量也季減15.9%,呈現連續兩季下滑。而隨著時序來到5月,許多民眾觀察到今年房市普遍呈現量縮,但價格未見大跌,究竟是為什麼呢?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文章主要討論了台灣房市出現成交量縮減但房價未見大跌的現象,並從行為經濟學角度解釋這種現象。以下是相關的延伸知識:
行為經濟學中的相關理論:文章提到的「參考點依賴」和「規避損失」是行為經濟學中的重要概念,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所提出的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的核心要素。這一理論解釋了人們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行為,並挑戰了傳統經濟學中的理性人假設。
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文章中提到的「參考點」與錨定效應密切相關。錨定效應是指人們在做決定時,會過度依賴最初獲得的信息(錨點)。在房地產交易中,賣方常常以最初購入價格或附近高價成交案例作為錨點,不願接受低於這一水平的價格。
房地產市場的流動性陷阱:文章描述的現象在經濟學上可以理解為一種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的表現形式。當賣方不願降價、買方不願溢價時,市場交易量萎縮,形成了"有行無市"的狀態,這在房地產市場中尤為常見。
交易成本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文章提到交易成本過高會影響降價求售的意願。在台灣,房地產交易涉及多項稅費,包括契稅、印花稅、土地增值稅、房屋稅、所得稅等,這些成本可能占總交易金額的相當比例,進一步強化了賣方不願降價的心理。
比較台灣與其他國家的房地產市場:相比於某些國家的房地產市場(如美國),台灣的房市在價格下調方面表現得更為緩慢。這與文化因素、房屋持有成本、土地有限性以及投資者對房地產作為保值資產的偏好有關。
房市觀察指標:除了文章提到的住宅價格指數外,觀察房市的指標還包括房貸利率、新建案推出量、待售屋數量、平均成交天數等。這些指標共同構成了評估房地產市場狀況的多維度框架。
高源不動產估價師事務所所長陳碧源提到,行為經濟學談到,人會有規避損失的心理,訂價的決定,往往會有參考點依賴(reference-dependent)的情形。
為何台灣總出現房市成交量縮減,房價卻未見大跌?是這種心態作祟。圖/好房網News記者蔡佩蓉攝影
大部分人的參考點,適用他當初買房的價格作為參考價,如果很久以前買的房子,他的參考點就會變成最近的經驗做為參考價格。例如最近同棟鄰居賣了多少錢的高價,低於那個價格就是賣便宜,甚至認為是賠錢賣了。
同時,大部分的人都有規避損失的心態,所以不願意賠錢賣,除非讓他知道有新的房價,或趨勢是低於他的經驗值,這個經驗值,也是一種錨定效應。
只有他的參考點才會不斷下跌,真正的底價才會不斷修正,或者一直維持參考點,索性就賭一把,賭未來預期會漲,也就不賣了。
陳碧源解釋,因此當房地產市場不景氣時,除非有外力因素,否則售屋者往往會把他當初買房的價格、知道的最近的房價高點作為參考價,不願把賣價低於當初買價,或低於買價加交易成本、低於最近房價高點等。
所以現在市場充滿著仍是高價,以及不如買方認為應要有比較低的開價出現,或者賣方也直接縮手不賣了,形成有行無市,成交量大幅萎縮,卻不見顯著的破壞性價格出現。
估價師提到,房市會鬆動,在於有人的取得成本比較低,所以少賺一點,先跑無妨,但買方同時也會有規避損失或厭惡損失的心態,因此選擇先觀望。圖/好房網News記者蔡佩蓉攝影
陳碧源提到,像是不少建商仍不願意降價或大降價,寧願送東西、少支付頭期款或降規降價,因為建商也有其成本,除非資金斷鏈,人也才會死心,或被迫斷頭、出場,才會引發連鎖反應。
至於房市會鬆動,在於有人的取得成本比較低,所以少賺一點,仍有賺頭,先跑一波無妨。他表示,現在市場上就有這類人,願意開價低一點出售,但買方也會基於規避損失或厭惡損失下,怕趨勢向下,會有買到就賠的心理,寜可一動不如一靜。
陳碧源表示,目前大部分的人「參考點」還沒有改變,大多處於觀望,且交易成本過高,也會影響降價求售的意願,大家就索性觀望,採取維持現狀,因此可預期台灣房市短期間,就是這種死樣。
延伸閱讀→
房仲就愛抬價多賺錢?專家拆解佣金真相:比買方更怕賣太貴
10年買4房只愛老公寓 內行人曝購屋心法
台中預售VS中古價差揭密!這二區中古屋平均單價僅預售屋一半! 西屯區中古屋單價比預售屋便宜逾36萬元!榜上第一!
我被詐騙了》房產詐騙警示:小心「地面師」奪你畢生家產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現正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