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職場中的多元挑戰與適度勞動可能是保護大腦的重要因素,持續刺激腦部認知功能有助於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圖/CFP)
許多上班族嚮往「輕鬆工作、壓力小」的職場環境,然而最新研究卻指出,某些需要勞心又勞力的工作實際上可能對大腦健康有保護作用。國內專家團隊追蹤超過4000名55歲以上族群約6.2年,發現具有較高工作自主權、多元技能運用,以及需要適度體力的職業,其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明顯較低,顯示職場的忙碌與挑戰可能是意想不到的「大腦保鑣」。
研究主持人、國衛院副研究員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鄭婉汝表示,團隊透過台灣「健康老化縱向研究」資料,分析了4083名55歲以上參與者的職業特性與失智風險關聯。研究期間共有513人罹患失智症,研究人員比較了這些患者與未發生失智者職涯中從事最久的工作內容,並從工作控制度、技能運用、體力需求及心理負荷等多面向進行分析。
鄭婉汝解釋,研究中的「高控制度工作」指具備較大決策權或自由度的職業,如公司主管、自由接案者等,相較於保全、話務、客服等工作安排較受限的職業,失智機率較小。同時,「高技能工作」如科學家、工程師等需要持續學習更新知識的職業,相較於零件組裝、材料切割等重複單調的工作,因能不斷刺激認知功能,失智風險也較低。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還發現,雖然過去認為高體力需求的工作與較高失智風險有關,但隨著現代職場日趨靜態化,適度體力活動的職業(如常需奔走的外勤人員)反而可能有益認知健康,凸顯久坐不動對腦部的長期負面影響。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知名《預防阿茲海默症期刊》。
基於研究結果,鄭婉汝建議企業主應提供員工更多決策權與創新學習機會,並在職場適度增加肢體活動,如安排伸展操或設置可調式桌椅。對個人而言,若無法更換職業,但感覺工作內容單調重複,可主動學習有助完成工作的新技能,並在下班後參加刺激認知的活動如寫作、下棋等,增加「認知儲備量」,有助降低失智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