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長彭啓明日前在接受POP Radio節目「POP撞新聞」專訪時,透過具體數據說明台灣空氣品質持續改善的情況,並指出在境內污染源中,交通污染已超過工業污染。
彭啓明表示,從長期數據觀察,台灣的PM2.5(細懸浮微粒)濃度已有明顯下降。20年前全台平均濃度約20微克,高屏地區甚至高達30微克;而現在全台平均已降至12.8微克,雖然仍高於日本的10至11微克,但已低於南韓。各縣市中,台東的空氣品質最佳,PM2.5僅6.6微克,其次為花蓮的7.9微克及宜蘭的8.7微克,而雲林和金門則為全台最高,均為17.5微克。
針對台灣空污來源,彭啓明指出,境外移入污染占比高達46%,視季節不同來自中國大陸或東南亞。他特別提到,中國大陸的空氣品質雖已改善,但上海和北京的PM2.5平均值仍分別為30微克和35微克,遠高於台灣。
在境內污染源方面,交通污染占比12.2%,已超過工業污染的10.7%,而電力產業僅占2.3%。彭啓明強調,燃氣發電的碳排放量(不到0.4)遠低於燃煤發電(0.7至0.8),台灣正逐步將燃煤發電轉為燃氣發電,並加強控制設備,有效降低碳排放。
彭啓明設定了明確的空氣品質改善目標:希望到2030年台灣PM2.5平均濃度能降至10微克,2035年進一步降至8微克。他坦言,台灣空污改善已進入深水區,現有措施難以達成目標,必須透過淨零轉型才能突破。他也呼籲,應拋開政治立場,正視境內污染源結構已轉變的事實,重新思考管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