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在即將就職滿週年之際接受「財訊」專訪表示,將中國定位為「反滲透法」所指的境外敵對勢力是不得已的決定。他強調,這項定位是為了讓國人了解當前情勢,並使國家體制能據此調整,目的在於確保國家安全、社會安定及台灣人民的長治久安。
賴總統指出,台灣與中國關係密切,中國是台灣最大外資來源,每年約有200萬台灣人往來中國經商投資。然而,中國持續對台文攻武嚇、統戰滲透日益嚴重,2024年因此被起訴甚至判刑的人數達60多人,是2021年的3倍,其中現役和退役軍人占比超過60%。根據「反滲透法」,「與我國交戰或武力對峙的國家或團體」即為境外敵對勢力,而中國從未放棄武力攻台,因此這項定位是必要的。
關於美中對抗下的台灣處境,賴總統表示,由於中國產業是台灣最嚴厲的競爭對象,加上中國近年來對台灣的文攻武嚇,台灣在美中對抗中「沒有左右逢源的空間」。針對美台關稅談判,總統指出將優先解決美國對台灣的貿易逆差問題,台灣願意透過採購石油、天然氣、工業設備、航空器及軍備等項目,以及增加投資來解決雙邊貿易逆差。
在能源議題上,賴總統表示台灣缺乏的是綠電,政府正積極發展太陽能、風力之外的地熱、小水力、氫能源等先進能源,以滿足因應氣候變遷的需求。對於核能,他表示政府不排除先進核能,如果新式核能發電更安全且核廢料更少,社會接受度將會提高。
賴總統也強調提升軍人社會地位的重要性,稱軍人是保家衛國的英雄,政府將透過提供精良設備與武器、提高待遇來表達照顧軍人及其家庭的決心。他指出,未來戰場與傳統戰爭已截然不同,必須導入科技與人工智慧,並使軍隊國際化,才能在現代戰爭中取得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