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超微(Supermicro)於29日大幅下修2025會計年度第一季財測,營收預估從原先的50億至60億美元下調至45億至46億美元(約新台幣1,455億至1,487億元);每股盈餘(EPS)則從0.36至0.53美元下修至僅0.16至0.17美元,遠低於分析師預期的0.48美元。消息公布後,美超微盤後股價暴跌15%。
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對此發展提出警示,指出這次突如其來的預警背後存在多個值得關注的問題。目前美超微尚未明確說明哪些客戶砍單,也未表明是部分訂單延後至第二季或整體出貨遭推遲,導致市場對其前景產生疑慮。
陸行之進一步分析,此次財測下修可能與輝達(Nvidia)H20 AI晶片暫時無法銷往中國市場有關。由於美超微較少委託台灣廠商代工,若中國市場需求短期受阻,可能對其出貨結構造成更大衝擊。值得注意的是,輝達本身也已在第一季財報中認列高達55億美元(約新台幣1,778億元)的損失。
相較之下,台灣AI供應鏈整體表現尚無明顯問題,廣達、緯創與緯穎等大廠均在首季交出營收季增的亮眼成績。與美超微營運模式較為接近的英業達雖呈現季減21%,但陸行之特別指出,英業達並非美超微代工廠,其主要客戶為HPE、戴爾、聯想、Google、微軟與亞馬遜等科技巨頭。
Google上週財報顯示其資本支出達172億美元(約新台幣5,561億元),季增20%、年增43%,顯示在AI基礎建設投資方面仍保持強勁動能。陸行之因此質疑,美超微的業績衰退是否反映了某些尚未公開的雲端服務供應商(CSP)即將宣布削減資本支出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