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立冬進補不踩雷!營養師教你5大原則 吃鍋暖身又不傷腸胃

俗諺「立冬補冬」,但營養師提醒,補過頭小心腸胃炎、體重暴增。(圖/摘自帝王食補) 俗諺「立冬補冬」,但營養師提醒,補過頭小心腸胃炎、體重暴增。(圖/摘自帝王食補)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隨著氣溫顯著下降,最適合吃鍋進補。俗語說「立冬補冬,補嘴空」,這時期應多攝取營養,為身體儲備能量過冬。然而,林口長庚醫院營養師陳姿吟提醒大家進補時應注意「少肉多菜」的原則。有些人認為立冬就是大補的時刻,不忌口暴飲暴食,往往在節氣後一周,醫院急性腸胃炎患者數量明顯增多。

陳姿吟指出,冬季日照減少、夜晚變長,陽光不足會使體內血清素分泌減少,導致身體容易疲憊和昏沉,這也是過去農業社會冬藏時期講求食補的原因。然而,現代人營養攝取充足,無須過度進補。狂吃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麻辣鍋、酸菜白肉鍋等食物,不僅會讓血糖波動、膽固醇上升,還可能引起消化不良和胃痛。

陳姿吟建議,冬令進補應講求「均衡、適量」,以現代人偏愛重口味且愛喝湯的飲食習慣,更應避免吃到飽模式。短時間內大量進食不僅易引發胸悶、噁心、腹脹等腸胃道不適,還會攝取過多熱量,導致脂肪累積。

特別是薑母鴨、燒酒雞等以米酒燉煮的料理,陳姿吟提醒,酒精屬高熱量物質,過多攝取會讓身體吸收大量碳水化合物,刺激胃酸分泌影響消化,酒精的利尿特性還可能引發攝護腺急性腫脹,使排尿困難並引起身體缺水。

冬天身體新陳代謝率降低,腸胃蠕動變慢,陳姿吟建議多攝取冬季當令的蔬菜,如青花菜、茼蒿、菠菜、紅鳳菜、高麗菜、萵苣、油菜、芥藍菜等「綠金」鮮蔬。避免攝取過多肉類蛋白質,以免加重肝腎負擔並產生過多代謝廢物。

此外,適量選擇麻油雞、薑母鴨等進補食物的同時,陳姿吟推薦白蘿蔔排骨湯也是不錯的選擇。烹煮鍋物時,可加入紅棗、當歸等中藥材增加天然甜味,減少調味料的使用。冬季進補應掌握以下原則,避免攝入過多鹽分、糖分和油脂,否則進補過頭反而成為身體負擔。

冬季進補5原則:

1. 多攝取纖維質:冬季當令蔬菜種類豐富,有助均衡營養。

2. 適量攝取肉類:肉類含飽和脂肪酸,應適量食用,特別是腎臟病、痛風患者需更小心。

3. 避開加工食品:例如火鍋料,含有大量磷酸鹽,可能加劇腎臟負擔、提高心血管風險。

4. 減少酒精用量:燉煮時減少酒量,即便酒精揮發,但熱量仍然存在。

5. 少喝湯底:湯底含高鈉、油脂及普林,過量可能增加慢性病風險。


現正直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