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常春藤學生誤診憂鬱症 基因檢測揭PTSD助重返人生軌道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15日電)人生看似順遂的常春藤名校學生,長期受精神問題困擾,原本接受憂鬱症治療卻毫無效果。經過完整檢測後,才發現實際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調整治療方案後,病情明顯改善,學生重拾生活熱情,並立志成為精神科醫師幫助他人。

「透過基因檢測達到精準用藥,這對精神醫學來說,這條路仍在開發、摸索中。」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精神學科特聘教授楊延光在活動中表示,目前大多數精神科醫師仍依賴過往治療經驗,精神醫學領域在精準醫療上發展緩慢,仍停留在傳統「症狀指標」階段。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醫學院教授暨精準精神醫學中心主任尼庫勒斯古(Alexander B. Niculescu)分享了一個案例:一名來自虎爸虎媽家庭的常春藤名校學生,長期精神狀況不佳。雖然接受憂鬱症治療,但效果不彰,甚至轉學至普通專科學校。後來經完整檢測,才確診為PTSD。醫療團隊隨即調整策略,停用大部分抗憂鬱藥物,改採PTSD專門療法,結果療效顯著,患者不僅病況改善,更立志成為精神科醫師,幫助有相似經歷的人。

衛生福利部統計顯示,台灣憂鬱症盛行率為8.9%,全台近200萬人具有憂鬱傾向,其中重度憂鬱症患者占5.2%,約12萬多人。楊延光指出,臨床上常見某些藥物對特定患者有效,對其他患者則效果有限,一般需等待2至4週觀察藥效,若無改善才會調整劑量或換藥。

楊延光對基因篩檢在神經醫學的應用寄予厚望,認為可達成三大目標:協助醫師精準用藥、評估自殺風險,以及確診憂鬱症類型。他表示,透過血液篩檢白血球基因,可精準預測患者心理韌性高低,若自殺指數偏高,可及時提高藥物劑量或安排住院。此外,了解神經傳導物質分布狀況,有助於區分單純憂鬱症或較複雜的雙極性疾患。未來甚至可能將其納入定期健康檢查,預防潛在心理健康問題。(編輯:管中維)1140915


現正直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