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研究團隊首次將機器人應用於精神照護領域的「娛樂治療」,開創台灣醫療科技新頁。研究顯示,雖然真人互動效果仍較佳,但隨著療程進行,患者對機器人的接受度逐漸提高,展現出未來應用的廣闊前景。
這項創新研究由輔仁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系教授施以諾、助理教授吳佳純與國泰醫院精神科職能治療師廖吟凰共同進行。施以諾表示,研究靈感源自職能治療中的娛樂治療概念,透過歌唱、遊戲等活動改善患者情緒。研究團隊在疫情前已啟動計畫,當疫情期間安養機構限制外部人員進入時,機器人因能減少人際接觸而展現優勢,成為研究得以持續的關鍵。
研究採用Zenbo機器人,成果已在國際期刊發表。團隊透過量表比較發現,真人治療師因能提供眼神交流、表情變化與即時回應,能給予患者更強的「被關心感」。然而,追蹤至第8週時,患者對機器人的評價明顯提升,顯示隨著適應過程,患者對機器人的正面感受與接受度會逐漸增加。
研究也發現,不同族群對機器人的接受程度差異顯著。中壯年族群因熟悉3C與AI技術,接受度較高;部分高齡者則因文化背景或習慣因素,對機器人介入保持距離。施以諾強調,科技熟悉度是影響療效的關鍵因素,未來推動時需特別注意這一環節。
施以諾指出,若機器人能結合ChatGPT等大型語言模型,將可即時提供衛教資訊和生活建議,甚至成為理想的紓壓對象。相較於受時間地點限制的真人治療師,AI能隨時回應並保持耐心。隨著社會對AI陪伴接受度提高,機器人成為日常支持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
不過,廖吟凰提醒,若應用於特殊心理健康議題,需注意AI軟體的使用安全性,且機器人無法完全取代人類的身心照護。施以諾也強調,機器人不必過度擬真,外觀可愛、設計簡單的機器人可能比完全擬真的更容易親近,相關設計應根據使用對象需求調整。
施以諾表示,目前國際間機器人用於心理照護的經驗仍有限,但隨著AI聊天軟體快速發展,未來有望透過對話分析預警心理危機,並與機器人結合,形成人機協作的混合照護模式,為高齡社會提供穩定的精神健康支持。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